×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典故,典故溯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16:25:59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典故源自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将领在战场或前线执行任务时,由于战场形势复杂多变,需要将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因此有时候可以不遵循君主或上级的命令,而根据战场情况自行做出决策。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孙子兵法》中,是古代军事家孙武提出的。孙武认为,将领在战场上的决策应该以胜利为目标,而不是盲目地遵循上级的命令。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果将领过于拘泥于上级的命令,可能会错失战机,导致失败。

在古代中国,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君主或上级的命令往往不能及时传达到前线。因此,将领在战场上的自主权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根据战场情况,灵活应对,才能取得胜利。

这种自主权并不是无限制的。将领在做出决策时,仍然需要考虑国家的利益和君主的意愿。他们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做出违背国家利益的决定。因此,将领在战场上的自主权是一种有限度的自主权。

总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典故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中将领在战场上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是有限度的,需要将领在考虑国家利益和君主意愿的基础上,根据战场情况灵活应对,才能取得胜利。

典故溯源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中的“九变篇”。孙武,又称孙武子,春秋时期齐国人,被誉为“兵圣”。这一成语的提出,旨在强调将领在战场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成语出处

成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直接出处是《孙子兵法·九变篇》中的原句:“途有所不经,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由,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是,将领在远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必完全遵循远在京城的首长命令,而是要灵活应变,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作出决策。

历史典故

关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历史典故,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当时,周亚夫担任将军,驻守细柳营。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前往慰劳军队,先到了霸上和棘门,那里的将军和士兵都对他毕恭毕敬,文帝的车队可以畅通无阻。当文帝来到细柳营时,情况却截然不同。

细柳营的将士们各个披坚执锐,刀出鞘,弓上弦,拉满弓,处于战备状态。文帝的先导驱车门下,不得入。先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守卫军门的都尉却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这一幕让文帝深感震惊,但也对周亚夫的军纪和执行力表示赞赏。

成语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成语已经超越了军事领域的应用,被广泛用于职场、生活等多个方面。它强调的是在面对特殊情况或突发状况时,个人或团队需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不必拘泥于常规或上级的命令,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佳决策。

在职场中,这一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员工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自行处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等待上级指示。这种能力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应对市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成语的引申义

除了上述含义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有一层引申义,即在特定情况下,个人或团队可以不遵守某些规定或命令。这种情况下,成语的含义转变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强调的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例如,在紧急救援行动中,救援队伍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以尽快到达灾区,救助受灾群众。在这种情况下,救援队伍可以不拘泥于常规程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总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成语,既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孙武的军事智慧,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灵活应变能力的重视。在当今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担当,以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