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篇累牍》的典故,连篇累牍——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14:31:00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连篇累牍”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文章篇幅过长,内容冗长,词句重复,缺乏新意。这个成语出自《文心雕龙·总术》,原句为:“连篇累牍,不出于手。”意思是说,文章虽然写了很多,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是南朝梁代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总术》中,刘勰批评了一些文章作者过于追求文章的篇幅和华丽,而忽略了文章的实质内容和表达效果。他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注重内容的充实和表达的准确,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篇幅和华丽。因此,他用“连篇累牍”来形容那些篇幅过长、内容冗长、词句重复的文章,以此来警示后人。

“连篇累牍”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那些篇幅过长、内容冗长、词句重复的文章,也用来批评那些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实质的文学创作。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写作和表达时,要注重内容的充实和表达的准确,避免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实质。

连篇累牍——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连篇累牍,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文章或言辞冗长、内容繁复。它的形成与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成语的起源

成语“连篇累牍”最早见于《隋书·李谔传》。据传,隋文帝时期,治书侍御史李谔看到当时文风华而不实,上书隋文帝,提出改变文风的建议。他在奏章中提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这里的“连篇累牍”即指文章篇幅过长,内容空洞无物。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连篇累牍”这一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逐渐丰富。在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连篇累牍,辞藻华美。”这里的“连篇累牍”已经不再局限于形容文章冗长,而是指文章辞藻华丽,内容丰富。

成语的用法

1. 这篇报告连篇累牍,却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的观点。(贬义)

2. 媒体对这次活动的报道连篇累牍,但真正有用的信息并不多。(贬义)

成语的典故

关于“连篇累牍”的典故,可以追溯到隋文帝时期。当时,李谔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华而不实,便上书隋文帝,希望改变文风。他在奏章中提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这句话意味着文章虽然篇幅冗长,但内容空洞无物,如同月露一般虚幻。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连篇累牍”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风的要求。在古代,文章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因此,文风应以简洁、明了、有深度为佳。而“连篇累牍”这一成语,正是对当时文风的一种批评和反思。

成语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在写作、演讲等场合,我们应该注重内容的简洁和深度,避免冗长、空洞的言辞。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达到沟通的目的。

成语“连篇累牍”源于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风的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写作、沟通的启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内容的简洁和深度,避免冗长、空洞的言辞,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