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气扬》的典故出自《左传·桓公二年》。故事中,晋国国君晋献公在祭祀时,使用了本应属于天子的祭祀礼器,并且由大夫担任了本应由诸侯担任的助祭角色。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严重的僭越,违反了周礼的等级制度。
晋献公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大夫士??的不满。士??认为,晋献公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周礼的破坏,更是对诸侯之间等级秩序的挑战。因此,士??在祭祀结束后,向晋献公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晋献公的行为不仅是对周礼的破坏,更是对诸侯之间等级秩序的挑战。士??的批评让晋献公感到十分羞愧,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努力改正。
《趾高气扬》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那种自以为了不起,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在这个故事中,晋献公的趾高气扬表现为他在祭祀时使用了本应属于天子的祭祀礼器,并且由大夫担任了本应由诸侯担任的助祭角色。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严重的僭越,违反了周礼的等级制度。士??的批评让晋献公感到十分羞愧,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努力改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地位,都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记了周礼和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趾高气扬——骄傲自满的典故溯源
成语“趾高气扬”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因骄傲自满而招致失败的情形,成为后人警示的典型。
一、成语的由来
“趾高气扬”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十三年》。故事的主人公是楚国的莫敖屈瑕,他是一位重视外表、不学无术的将军。在春秋时期,楚国与周边诸侯国频繁发生战争,屈瑕因战功赫赫而备受瞩目。
二、骄傲自满的屈瑕
屈瑕在打败绞国后,凯旋归来,从此变得骄傲自满,目空一切。第二年,楚王又派屈瑕率军攻打罗国。送行的大夫斗伯比在送行后,对车夫说:“屈将军这次一定会打败仗,因为他走路的样子,脚步一昂一翘的,便知道他的心并没有真正的用在作战上,而是去吓唬敌人的,这样子怎么能打胜仗呢?”
三、屈瑕的败局
斗伯比的话引起了楚王的重视,他立即派大军前去接应屈瑕。屈瑕因为轻敌而不设防,最终被罗国和卢国两面夹攻,一败涂地。屈瑕只好自杀谢罪,这个故事也就成为了“趾高气扬”的典故。
四、成语的启示
“趾高气扬”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骄傲自满只会让人失去理智,最终导致失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不断进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五、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趾高气扬”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固定的表达,用来形容那些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人。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这个成语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
总之,“趾高气扬”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它警示我们要保持谦逊,不断进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避免陷入骄傲自满的陷阱,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