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人篱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依附于他人,不能自立。这个成语出自《南史·张融传》,原文是:“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意思是说,大丈夫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东西,不应该总是依附于他人。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张融。张融是南齐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的父亲张邵是南朝宋的官员。张融年轻的时候,曾经依附于他的父亲,依靠父亲的官职和地位生活。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他认为自己应该有自己的成就和贡献。
于是,张融开始努力学习和创作,他删减了前人的诗书,自己制定了礼乐,成为了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不再依附于他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了成功。
后来,人们就用“寄人篱下”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依附于他人,不能自立的人。同时,也用这个成语来鼓励人们要自强不息,不要总是依赖他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成就。
寄人篱下的由来与演变
成语“寄人篱下”源于南朝时期的故事,最早见于《南史·张融传》。这个成语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张融其人其事
张融,南朝人,才智过人,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狂草。他的作品不拘常法,独创一格,为人处世清高绝俗,只与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人交往。南齐太祖萧道成赏识他的才学和品格,两人结为好友。
成语典故的由来
一天,萧道成和张融讨论书法,萧道成评价张融的书法颇有风骨,但缺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张融听后笑道:“陛下只看到张融缺少二王的法度,却没看到二王缺少张融的法度啊。”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开拓新路,独创一格,推出的作品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法度,怎能因循守旧,拾人牙慧,寄人篱下呢?
寄人篱下的含义与用法
成语“寄人篱下”原义是像麻雀一样,寄居在人家的篱笆底下生活。后人用“寄人篱下”比喻文章著述因袭他人,而不能自创一格;后多指寄居他人屋下生活;比喻依附他人,而不能自立。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寄人篱下的影响与传承
“寄人篱下”这个成语在后世被广泛使用,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独立自主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不盲目依附他人。
寄人篱下的例句与近义词
例句:
1. 鲁想到自己从前在山东省里的时候,虽靠姊夫的光当了文案,然而终是寄人篱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八回)
2. 经人介绍,到一位落实了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