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取豪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物。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苏轼的《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一诗,其中“巧取豪夺”是形容米芾收藏书法作品的方式,他通过巧妙的手段和强大的势力,从别人手中夺取了珍贵的书法作品。
具体来说,米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非常热爱书法,尤其对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情有独钟。这些珍贵的书法作品往往被其他收藏家所拥有,米芾为了得到这些作品,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欺骗、贿赂甚至暴力抢夺。因此,苏轼在诗中用“巧取豪夺”来形容米芾的收藏行为,既表达了对米芾书法才华的赞赏,也讽刺了他不择手段的收藏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巧取豪夺”这个成语虽然出自苏轼的诗句,但并不代表苏轼本人认同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相反,苏轼在诗中通过讽刺的方式,表达了对米芾行为的批评和警示。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应该明确其贬义色彩,避免将其用于赞美或鼓励不正当的行为。
巧取豪夺——古代智取财物的智慧
巧取豪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用以形容那些运用智慧和手段,巧妙地获取他人财物的人。它既包含了智取的智慧,也蕴含了豪夺的果断。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典故。
典故起源——米友仁的巧取豪夺
巧取豪夺的典故,最早见于宋代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的故事。米友仁,字符晖,家学渊源,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擅长作画,尤其对古人的作品情有独钟。
故事梗概——借画描摹,巧换真迹
有一次,米友仁在别人的船上看到了王羲之的真笔字帖,他非常喜欢,便想用一幅自己的画作来交换。主人并不愿意,米友仁急中生智,攀着船舷就往水里跳,幸好被及时救起。这次经历让米友仁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巧妙的方法来获取这些珍贵的古画。
技艺高超——模仿古画,真假难辨
米友仁擅长模仿古人的画品,他的技艺非常高超,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分辨出他的作品与真迹的区别。在涟水的时候,他曾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将摹本还给别人。直到过了好些日子,主人才发现自己手中的是摹本,而真本已经被米友仁巧妙地留下了。
巧取豪夺,名利双收
米友仁经常利用自己的技艺,千方百计地向人借古画描摹。描摹完成后,他总是将样本和真本一起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的模仿技艺精湛,主人往往将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就这样,米友仁通过巧取豪夺,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评价与反思——智取与道德的边界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他的才华值得人们敬仰。他用模仿假本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为人鄙弃和不齿的。这让我们看到了巧取豪夺在道德上的边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为了名利而丧失自我。
巧取豪夺的典故,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我们要学会运用智慧,巧妙地解决问题。其次,我们要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为了名利而丧失自我。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的才华,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巧取豪夺的典故,还从中汲取了智慧与道德的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以史为鉴,做一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