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天地》的典故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探春的秋爽斋中游览,贾宝玉看到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中有一片竹林和一座小桥,小桥上有一座小亭子,亭子里有一对对联,上联是“曲径通幽处”,下联是“禅房花木深”。贾宝玉看了这幅画,赞叹不已,认为这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境界。后来,这个典故就被用来形容一种超脱尘世、清幽脱俗的境界。
成语典故《别有天地》的起源与内涵
成语“别有洞天”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山中问答》一诗,其意在于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犹如洞中另有一个天地。这个成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出处与释义
成语“别有洞天”出自唐代李白的《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的“洞天”指的是深山中的洞穴,而“别有天地”则形容洞穴中别有一番景象,如同另一个世界。成语的释义是: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
成语的典故背景
李白在《山中问答》中,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而“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则描绘了诗人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这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成为了成语“别有洞天”的典故背景。
成语的演变与用法
成语“别有洞天”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出了“别有天地”的用法。这个用法不仅保留了原成语的意境,还扩展了其适用范围。在现代汉语中,“别有洞天”和“别有天地”都可以用来形容风景优美、意境深远的地方,或者形容某事物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成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成语“别有洞天”的近义词有“别有天地”,两者在意义上基本相同,都强调了一种独特的景象或境界。而其反义词则相对较少,可以理解为“平淡无奇”或“索然无味”,这些词语与“别有洞天”所表达的意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成语的例句与用法举例
1. 各处尽是画栋雕梁,珠帘绮户,那派艳丽光景,竟是别有洞天。(形容建筑物的美丽)
2. 半山腰,一座横穿仙山的山洞更是别有洞天。(形容自然景观的奇特)
3. 有叠朱楼画阁,凝凝赤壁青田;三春柳九秋莲,别有洞天罕见。(形容园林景色的独特)
4. 别有洞天“活画舫”残迹,其基座用青石雕砌成船舫样式。现经挖掘整理,增砌石料舫面。(形容古建筑物的精美)
5. 这道观外表看着普通,内里确实别有洞天,深阁琼楼,珠宫贝阙比之龙宫的富丽堂皇更多了几分仙家气息。(形容宗教场所的神秘)
成语的文化意义
成语“别有洞天”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独特意境的追求。在当今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好,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