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公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品藻》。成语的意思是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公正的评论。
具体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品藻》中的一段对话。当时,有人问王导:“何者居其右?”王导回答:“自有人。”当进一步被问及“何者是”时,王导则说:“噫!其自有公论。”这表示王导认为这个问题自有公正的评论,不需要他进一步解释。
这个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或定语,用于口语,表达对某件事情的公正评论自然会产生,无需人为干预。
自有公论的起源与演变
自有公论,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时期。成语的起源与流传,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公正、公平的重视,以及对公众舆论力量的认可。
成语的出处
成语“自有公论”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品藻》。故事中,王敦回答庾亮关于好友排序的问题时,用“自有公论”来回应,表明他认为每个人的价值与地位应由公众来评判,而非个人主观判断。
成语的释义与用法
成语“自有公论”的释义是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公正的评论。这个成语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用于表达对某件事情公正性的信任,认为最终的结果会得到公众的认可。
成语的典故故事
在《世说新语》的故事中,王敦与庾亮关于好友排序的对话,体现了“自有公论”的精神。庾亮询问王敦四个好友的排名,王敦先是列举了庾凯、王夷甫、阿平、胡毋彦国,其中阿平被认为最差。庾亮追问哪个最好,王敦回答“自有公论”,暗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应由公众来评判。
成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成语“自有公论”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对刘备说:“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这句话表明曹操相信朝廷的公正性,认为刘备的行为应由朝廷来评判。
成语的演变与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有公论”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不仅限于文学作品,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它体现了人们对公正、公平的追求,以及对公众舆论力量的信任。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是非曲直时,要尊重公众的评判。
成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成语“自有公论”的近义词有“大是大非”、“青红皂白”等,这些词语都强调了公正、公平的重要性。而其反义词则有“混淆是非”、“混为一谈”等,这些词语则揭示了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
成语的接龙与扩展
成语“自有公论”可以与其他成语进行接龙,如“自有公论 > 论今说古 > 古语常言 > 言之有理 > 理亏心虚 > 虚情假意 > 意满志得 > 得心应手 > 手疾眼快 > 快马加鞭 > 鞭长莫及 > 及第成名 > 名公巨人 > 人面兽心 > 心神不宁 > 宁戚叩牛 > 牛头马面 > 面黄肌瘦 > 瘦羊博士 > 士绅名流 > 流风回雪 >”。这种接龙方式不仅丰富了成语的使用,也展示了成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成语“自有公论”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是非曲直时,要尊重公众的评判,追求公正、公平。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公众舆论的力量不容忽视,每个人都应该为维护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