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不甘心》的典故,死不甘心的由来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3 21:12:49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死不甘心”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即使死了也不甘心情愿或满足。这个成语出自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第77回。在这一回中,王夫人因发现男女性爱图腾手袋后,对大观园内的所有丫鬟进行搜查,赶走了迎春的丫鬟司棋,同时也把漂亮的丫鬟晴雯赶出大观园。晴雯对此感到非常委屈,她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

死不甘心的由来与典故

“死不甘心”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历史意义。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一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典故。

成语的起源

“死不甘心”这一成语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在东汉末年,凉州军阀董卓进犯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并纵火焚烧洛阳周围数百里,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孙坚,东汉末年人,因军功被提拔为长沙太守,与袁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

典故的背景

公元189年,凉州豪强军阀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并纵火焚烧洛阳周围数百里,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孙坚是东汉末年人,为郡县吏,后因军功被提拔为长沙太守。孙坚与袁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并大骂董卓逆天意,行事残暴无道,誓与他不共戴天,表示如不灭董卓三族,把他头砍下来悬示全国,死也不能闭眼睛(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不甘心”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不再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用来形容极不甘心、遗憾至极的情感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这一成语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强烈不满或遗憾。

成语的用法

在句子中,“死不甘心”可以作谓语、宾语,用来形容人的心情。例如:“他因为失去了亲人,一直死不甘心。”或者“面对失败,他死不甘心,决心重新振作。”

成语的启示

“死不甘心”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正如孙坚面对董卓的暴政,誓死不屈,最终虽未能亲眼看到董卓被诛,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后人。

成语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面临像孙坚那样的生死存亡的困境,但“死不甘心”这一成语所蕴含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我们要学会坚持,学会不甘于现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死不甘心”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历史故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一个富有情感和启示意义的成语。它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