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宠若惊》的典故,受宠若惊——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3 21:05:31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受宠若惊》的典故出自《老子》一书,是老子对“宠辱若惊”这一概念的一种解释。在《老子》第十三章中,原文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这句话的意思是,受到宠爱和受到羞辱都会让人感到惊恐,因为宠辱都会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忧虑。

“受宠若惊”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受到意外的恩宠或赞赏而感到非常激动和不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得到意外的关注或好处时,感到非常惊喜和感激,同时也可能会感到一些不安,担心自己无法承担这份荣誉或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受宠若惊”这个成语并不一定表示负面的情感,它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既包含了惊喜和感激,也可能包含了一些不安和忧虑。

受宠若惊——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成语“受宠若惊”源于古代,其含义是指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感到既高兴又不安。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也揭示了人性的微妙之处。

成语出处——《老子》与《谢中书舍人启》

“受宠若惊”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于宠辱的淡然态度。而宋代的苏轼在《谢中书舍人启》中也提到了这个成语,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

成语典故一——唐太宗时期的卢承庆

关于“受宠若惊”的典故之一发生在唐太宗时期。当时,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在三次更改考评政绩的过程中,卢承庆始终保持宠辱不惊的态度。后来,卢承庆本人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不受宠辱的影响。

成语典故二——朱勔的受宠若惊

另一个关于“受宠若惊”的典故与宋代画家朱勔有关。朱勔因得到宋徽宗的赏识,被赐予锦袍,并在袍上绣有御手。在参加内宴时,宋徽宗亲自握住朱勔的臂膀,这让朱勔感到非常受宠若惊。

成语的演变与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宠若惊”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逐渐丰富。在宋代,成语多用于描述官场上的宠辱得失。到了明清时期,成语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限于官场,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1. 老师突然宣布要给我们班举办一场文艺晚会,同学们都受宠若惊,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2. 得知自己被选为优秀员工,他受宠若惊,感到非常荣幸。

3.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让人受宠若惊。

成语的启示

成语“受宠若惊”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宠辱得失,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珍惜得到的宠爱和赏识,也要学会面对失去的痛苦和失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之,“受宠若惊”这个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反映了人性的微妙之处。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这个成语,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