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鳏寡孤独》的典故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中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段话主要表达了孔子的治国理念,即不担心人口稀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社会不安定。他认为,只要社会分配公平,就不会有贫穷;只要社会和谐,就不会有孤独;只要社会安定,就不会有倾覆。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鳏寡孤独”,用来形容那些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生活困苦、缺乏依靠的人。
鳏寡孤独的起源与演变
鳏寡孤独,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那些无依无靠、生活困苦的人群。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
成语的出处
鳏寡孤独的成语出处可以追溯到西汉·戴圣的《礼记·礼运》。在这部经典著作中,戴圣提出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念,强调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责任。
成语的释义
在《礼记·礼运》中,“矜”与“鳏”同义,指年老无妻的男子;“寡”指年老无夫的女子;“孤”指年幼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独”指年老无子女的人。因此,“鳏寡孤独”泛指那些失去配偶、年迈无子或幼年丧亲的人群。
成语的典故
关于鳏寡孤独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孟子曾向齐宣王阐述王政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对鳏夫、寡妇、独夫、孤儿等弱势群体的特殊照顾。齐宣王听后,认为孟子所言有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成语的演变
随着历史的演变,鳏寡孤独的内涵逐渐丰富。在古代,它主要指那些无依无靠、生活困苦的人群。而在现代社会,鳏寡孤独的概念已经扩展到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独立生活,且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成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鳏寡孤独的近义词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生活困苦、无依无靠的含义。而其反义词则包括荣华富贵、五世同堂、五世其昌等,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
成语的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鳏寡孤独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使用。例如:“政府关心鳏寡孤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帮助。”(主语),“我国对鳏寡孤独的关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宾语),“关爱鳏寡孤独,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定语)
成语的传承与启示
鳏寡孤独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古代社会弱势群体的描述,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启示。它提醒我们,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让鳏寡孤独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鳏寡孤独这个成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弱势群体,关爱社会公平。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