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空咄咄》的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3 20:21:35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书空咄咄》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黜免》,原文如下:

殷浩少与晋元帝为布衣之交,后来晋元帝即位,殷浩官至建武将军,中军将军,都督扬州、徐州之军事,领扬州刺史,后因北伐失败被废为平民。殷浩虽被废,但口无怨言,只是终日书写“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人问之,浩曰:“咄咄怪事。”尝读《竹书纪年》,至“太康失邦,四夷侵疆,二年而吴易代,五年而晋兴”,浩叹曰:“晋虽兴,然吴已先亡矣。”读至“张华将斩之,裴頠请释之”,浩叹曰:“裴頠,裴頠,清谈误国,清谈误国!”读至“晋武帝始平吴,吴主孙皓降,送于洛阳”,浩叹曰:“孙皓降,而吴亡矣。”

殷浩废为平民后,每天只是书写“咄咄怪事”四字,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后来,“书空咄咄”这个典故就用来形容对时局或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书空咄咄——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成语典故

书空咄咄,这个成语源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蕴含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故事。

一、成语的由来

书空咄咄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黜免》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南朝宋时期,有一位名叫殷中军的官员,因被贬至信安,整日郁郁寡欢。他常常在空旷的地方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口中念念有词。扬州的吏民好奇地跟随他,窃视他的举动,只见他反复书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这四个字,既表达了他内心的愤慨和无奈,也成为了后世书空咄咄的典故。

二、成语的含义

书空咄咄,字面意思是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而实际上,它所蕴含的含义更为丰富。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内心的叹息、愤慨、惊诧等情绪。在古代,文人墨客常用此成语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的感慨。

三、成语的演变

书空咄咄这个成语,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最初,它只是描述殷中军用手指在空中书写的动作,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四、成语的运用

书空咄咄这个成语,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古代诗词中,许多文人墨客都曾运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里的“寄书长不达”,就是运用了书空咄咄的意境,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成语的文化内涵

书空咄咄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书空咄咄,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成语,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它让我们在品味成语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