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典故出自《晋书·王徽之传》。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在雪夜中突然想去拜访朋友戴安道,于是乘船连夜前往。当船到达戴安道家时,王徽之并没有进门,而是掉转船头返回。别人问他为何不进去,他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本来是因为一时兴起才去的,现在兴致已尽,所以也就回来了,不必非得见到戴安道不可。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友情和交往的随性自然。王徽之的行为虽然看似任性,但却也体现了他对于内心感受的重视和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成语典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由来与故事
成语“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一个人怀着满腔热情前来,却因种种原因而感到失望和扫兴地离开。这个成语的故事,与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有关。
故事背景:王徽之的个性与生活
王徽之,字子猷,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他自幼聪慧,性格豪放不羁,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尽管在朝中担任官职,但他并不愿意受到繁琐事务的束缚,常常四处游历,享受生活。
成语典故: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有一天,大雪初霁,夜雪初停,王徽之看到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景色十分迷人。他忽然想起了会弹琴的朋友戴逵,心想如果能在这美景中听到琴声,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于是,他兴致勃勃地乘小舟前往剡溪拜访戴逵。
经过一夜的航行,王徽之终于到达了戴逵的家门口。他却并没有进去,而是转身返回。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王徽之回答道:“我本是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戴逵呢?”这句话,便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引申意义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们怀着某种希望或兴趣前来,却因种种原因而感到失望和扫兴地离开。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期待已久的旅行因为天气原因而取消,精心准备的演出因为意外而取消,这些都会让人感到失望和扫兴。而“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个成语,正是对这些情况的生动概括。
成语的用法与情感色彩
在成语的用法上,“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通常用作谓语,与“败兴而归”连用,表示一个人带着很高的兴致前来,却因种种原因而感到失望和扫兴地离开。这个成语具有贬义色彩,用来形容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感到失望和扫兴的人。
在情感色彩上,“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表达了一种无奈和遗憾的情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为一时的热情而忽视了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
成语“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感悟,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以免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因一时的热情而败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