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目案剑》的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刘邦驻守陈留县时。当时,有一位名叫郦食其的穷书生,才学过人,前去投奔刘邦。刘邦听说来者是儒生,便没有接见他。
郦食其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他握着宝剑,瞪大眼睛对侍者说:“走!”然后再次进入刘邦的营帐,并自称是高阳酒徒。刘邦一听,感到非常惊讶,赶忙接见了郦食其。后来,郦食其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为刘邦一统天下出了许多谋划策。
因此,“瞋目案剑”这个成语形容的是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表达了愤怒和威严的气势。
瞋目案剑——秦末英雄刘邦与郦食其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古代成语中,“瞋目案剑”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它描绘了一位英雄在愤怒之下握剑瞪目的英勇形象。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秦朝末年,讲述了刘邦与郦食其的一段传奇故事。
一、英雄初遇:刘邦与郦食其的初次交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刘邦,一个出身贫寒的亭长,在陈留县驻守。一天,一位名叫郦食其的书生前来投奔刘邦。刘邦听说来者是儒生,便没有接见,认为儒生无用。
二、怒目案剑:郦食其的英勇举动
郦食其气愤不已,决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拔出腰间的宝剑,瞪大眼睛,对刘邦的侍者说:“走!我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这一举动让刘邦感到震惊,他立刻接见了郦食其。
三、英雄相惜:刘邦与郦食其的深厚友谊
刘邦与郦食其一见如故,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后来,郦食其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为刘邦一统天下出谋划策。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郦食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刘邦赢得了许多胜利。
四、成语传承:瞋目案剑的流传
“瞋目案剑”这个成语,正是来源于郦食其怒目案剑的故事。它形容了带剑者怒目圆睁的英勇形象,也成为了形容人发怒时的经典成语。在后世,这个成语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瞋目案剑”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英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