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非木石》的典故出自《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左思传》,原文是:“左思《咏史》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太康初,左思解贾谧之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貌寝口讷,不好交游,以琴书为娱。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其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着笔纸,偶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请晋室二十四友,时人共传。自以方班固,恐班固所不及。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在这个典故中,“身非木石”的原文是:“左思《咏史》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左思在《咏史》诗中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他对社会地位不公的批判。其中,“身非木石”一词用来比喻人应该有情感和思想,不能像木石一样无知无觉。
身非木石的由来与含义
成语“身非木石”源于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一段名言。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司马迁个人的遭遇,也揭示了人类情感与自然界的根本区别。
成语的出处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当时,司马迁因替汉将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被关押在牢狱之中,这段话是他写给好友任安的信中表达自己内心痛苦和无奈的感慨。
成语的含义
成语“身非木石”直译为“我并非木石”,意指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不同于无生命、无感情的木石。这个成语强调了人的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人性、保持情感的真实写照。
成语的故事背景
西汉时期,汉将李陵率军攻打匈奴,因战败而投降。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出于对李陵的同情,为其辩护。这一行为却触怒了汉武帝,司马迁因此遭受宫刑,并被关押在牢狱之中。在困境中,司马迁写下了“身非木石”的名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命运的感慨。
成语的演变与影响
成语“身非木石”自西汉以来,历经千年,已成为汉语中表达人情感和思想的经典用语。它不仅反映了司马迁个人的遭遇,也成为了后人面对困境、坚守人性的精神象征。在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这个成语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成语的启示
成语“身非木石”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保持人性、坚守情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面对挫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信念。正如司马迁在牢狱中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这句话成为了无数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成语“身非木石”作为司马迁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广泛的文化价值。它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守人性、保持情感,勇敢地面对困境,追求自己的理想。让我们铭记这个成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