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局者迷》的典故,当局者迷的成语由来及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3 15:42:42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当局者迷》的典故源自《旧唐书·元行冲传》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唐代学者元行冲,他精通《左传》,但有一位名叫褚遂良的人却对他的学问提出了质疑。元行冲听后,并未立即反驳,而是回去认真思考褚遂良的质疑,最终承认自己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当事人因为过于专注于某事而看不清问题的本质,需要旁观者来指出。

这个典故也常被用来提醒人们,有时候我们需要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全貌。

当局者迷的成语由来及故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用以形容当事人往往因为身处其中,难以客观看待问题,而旁观者由于不涉及个人利益,往往能更加清晰地看待事情的全貌。

成语出处

成语“当局者迷”最早见于五代·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见审。”这里的“当局者”指的是下棋的人,而“旁观者”则是指观看棋局的人。

典故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当时有位名叫元澹的学者,他撰写了三十多篇《魏典》,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臣魏光上书给唐玄宗,建议将魏征修订过的《礼记》列为经书。唐玄宗非常赞同,便命令元澹等人进行校阅并加以注解。

争议与转变

此事却遭到了右丞相张说的反对。他认为西汉戴圣的《礼记》已经沿用了近千年,东汉时郑玄也加过注解,没有必要再改用魏征的修订本。唐玄宗听后,也觉得有道理,开始改变主意。

元澹的辩解

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元澹特意写了一篇《释疑》的文章。在文中,他通过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客人问他:“《礼记》这部作品,是戴圣编写郑玄加注的好,还是魏征修订的好?”元澹回答说:“戴圣编著的本子虽然历史悠久,但其中有许多冗长繁杂且自相矛盾的地方,魏征正是因此才进行去粗存精,重新整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元澹通过这个比喻,说明了当局者由于身处其中,难以看清问题的本质,而旁观者则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事情。正如下棋的人往往看不清棋局,而旁观的人却能看得清清楚楚一样。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不再局限于下棋的比喻,而是泛指身处事务内部的人,往往因为个人情感、利益等因素,难以客观看待问题,而旁观者则能更加清晰地看待事情的全貌。

成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比如在工作中,领导可能因为对整个项目过于熟悉,而难以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在生活中,我们也可能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情感,而无法客观看待他人的感受。

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仅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提醒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期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