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击筑悲歌》的典故,击筑悲歌——荆轲与高渐离的侠义之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3 13:43:11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击筑悲歌》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典故,主要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这一典故的核心人物是高渐离和荆轲。

高渐离是一位著名的琴师,擅长演奏一种古代的弦乐器筑。荆轲则是著名的刺客,他在公元前227年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未遂,最终被处死。高渐离与荆轲是好友,在荆轲刺杀秦王之前,两人曾一起饮酒,高渐离在席间击筑,荆轲则和着筑声唱歌,表达了对即将执行的刺杀任务的坚定决心和对未来的担忧。这首歌被称为《易水歌》,其歌词中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句子,表达了壮士出征、义无反顾的悲壮情感。

《击筑悲歌》典故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忠诚、勇敢和悲壮。高渐离的筑声和荆轲的歌声成为表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的象征,这一典故也被后世文学和艺术作品广泛引用和表现。

击筑悲歌——荆轲与高渐离的侠义之歌

击筑悲歌,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悲壮的英雄情怀。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典故的由来、内涵及其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影响。

一、典故起源

击筑悲歌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卷86《刺客列传·荆轲》。荆轲,战国时期卫国人,以勇猛、忠诚著称。他来到燕国后,结识了擅长击筑的高渐离和杀狗屠夫。三人志趣相投,常在燕市饮酒作乐。每当酒酣耳热之际,高渐离便击筑,荆轲则和着节拍唱歌,时而欢快,时而悲壮。

二、典故内涵

击筑悲歌这一成语,不仅描绘了荆轲与高渐离的侠义之情,更体现了古代侠士的豪放不羁和慷慨悲歌的精神风貌。其中,“击筑”指的是用竹尺敲击筑弦乐器,发出悠扬的乐声;“悲歌”则表达了歌者内心的悲壮情感。

这一典故蕴含了以下几层内涵:

侠义精神:荆轲作为刺客,肩负着刺杀秦王的使命,其行为体现了古代侠士的忠诚与勇敢。

豪放不羁:荆轲与高渐离的击筑悲歌,展现了古代侠士的豪放不羁和自由奔放的精神风貌。

慷慨悲歌:荆轲在易水河边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三、典故影响

击筑悲歌这一典故在历史与文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列举几个方面:

文学创作:许多文学家以击筑悲歌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如江淹的《泣赋》、庾信的《思归铭》等。

艺术表现:在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领域,击筑悲歌也被广泛运用,成为表现英雄豪杰、悲壮情怀的重要元素。

民族精神:击筑悲歌所蕴含的侠义精神、豪放不羁和慷慨悲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和民族奋斗。

击筑悲歌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古代侠士的英勇与豪放,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侠义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