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而无功》的典故,劳而无功——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3 09:54:34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劳而无功》的典故源自《庄子·天运》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北门成的人,他跟随一位名叫瞽旷的乐师学习音乐。在瞽旷弹奏《咸池》这首乐曲时,北门成感到困惑,因为他没有听出乐曲的美妙之处。瞽旷告诉他,这首乐曲包含了天地万物的规律和变化,只有领悟了这些规律,才能真正欣赏到乐曲的美妙。

北门成经过三年的学习,终于领悟了《咸池》的奥妙,并感叹道:“瞽旷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音乐竟然能够包含如此多的知识和智慧。”瞽旷却告诉他,这只是音乐的一小部分,还有更高的境界等待他去探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和探索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劳而无功——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劳而无功”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用以形容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成效。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一、成语的起源

“劳而无功”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庄子·天运》和《管子·形势》两篇著作。其中,《庄子·天运》中提到:“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这句话形象地比喻了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管子·形势》中也提到:“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这里的“与不可”指的是与不可交往的人交往,“强不能”指的是强做不可能做的事情,“告不知”指的是告诉别人听不明白的话,这些都是劳而无功的表现。

二、典故的背景

要理解“劳而无功”的典故,我们需要回到春秋时期。当时,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孔子周游列国,试图将自己的政治主张推广到各个诸侯国,但遗憾的是,他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当时诸侯国的认可。

三、孔子的遭遇

孔子在游说诸侯国时,曾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他的学生颜回曾向鲁国一个叫太师金的官吏询问孔子的处境。太师金告诉颜回,孔子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适用,因为各国诸侯都忙于争地盘,对孔子的“仁义道德”并不感兴趣。太师金用“船在水里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车是陆上最好的运输工具”的比喻,说明了孔子的主张就像把船弄到陆地上运货一样,是劳而无功的。

四、成语的启示

成语“劳而无功”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方向。如果方法不对,即使再努力也是徒劳无功。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善于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五、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劳而无功”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以形容各种无效的劳动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努力却得不到成效的事情,这时就可以用“劳而无功”来形容。

成语“劳而无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哲理。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起源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启示,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