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尸居余气》的典故,成语典故《尸居余气》的由来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2 18:47:49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尸居余气》是一个成语,出自《晋书·宣帝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还活着,但实际上已经没有生机,就像是尸体一样。这个成语的典故与晋朝的司马懿有关。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将,后来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晚年时,因为长期劳累和疾病,身体非常虚弱。尽管他还活着,但已经没有力气和精力去处理国家大事。他的儿子司马昭和孙子司马炎都曾劝他休息,但他还是坚持工作,直到最后去世。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了司马懿晚年时的情况:“帝虽尸居余气,而神明不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司马懿虽然身体虚弱,但他的精神和智慧仍然非常强大。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虽然还活着,但实际上已经没有生机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尸居余气》这个成语与司马懿有关,但它并不是用来赞美司马懿的。相反,它更多的是用来形容那些虽然还活着,但实际上已经没有生机的人。

成语典故《尸居余气》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尸居余气”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一成语的起源、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尸居余气”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年幼的曹芳继位,朝政大权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执掌。曹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提拔了一批亲信,包括何晏、李胜等人。这些人权势熏天,骄横跋扈,甚至与皇帝的仪仗相同。而司马懿则深谋远虑,对曹爽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爽和李胜等人密谋对付司马懿。一次,李胜向曹爽报告说:“司马懿就快要死了,已经形神分离,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过了几天,李胜再次表示:“太傅(司马懿)不可能再发挥任何作用了,令人伤感。”曹爽听后,便不再提防司马懿。司马懿实际上并未衰老,他只是装作虚弱,以麻痹曹爽。

成语“尸居余气”中的“尸”指的是尸体,“余气”则是指最后一口气。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尸体一样但还有一口气,比喻人将要死亡。此外,它还比喻人暮气沉沉,无所作为,形容一个人精神萎靡,缺乏活力。

在现实生活中,“尸居余气”这一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精神不振、缺乏斗志的人。例如,一个人在遭遇挫折后,如果一蹶不振,就可以用“尸居余气”来形容他的状态。此外,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尸位素餐、不思进取的官员。

关于“尸居余气”的典故,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成语“形神已离”。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宣帝纪》,用来形容司马懿装作虚弱,实则精神矍铄的状态。这两个成语共同揭示了司马懿的智谋和城府,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成语“尸居余气”作为中国古代成语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还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努力奋斗,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斗志。

总之,“尸居余气”这一成语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经过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