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恬不知耻》的典故,恬不知耻的成语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1 11:30:14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恬不知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做了错事或说了错话,却不知道感到羞耻,表现出了极度的无耻。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在《论语》中批评那些花言巧语、伪装成善良的人,认为他们缺乏真正的仁德。后来,“恬不知耻”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不知羞耻、毫无愧疚的人。

恬不知耻的成语典故

成语“恬不知耻”源于古代,用以形容那些做了不道德或不光彩的事情后,却毫无羞耻之心,坦然自若的人。这个成语不仅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丧。

成语的起源

关于“恬不知耻”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成语出自宋代钱时的《两汉笔记》。在书中,钱时批评了一些官员虽然谏言不被采纳,却依然恬不知耻地固守自己的职位,不以为耻。

成语的典故

成语“恬不知耻”的典故之一,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王安石变法期间,有一位名叫崔公度的官员,他口吃且不善言辞,但聪明过人。他为了迎合王安石,经常不分昼夜地向他请安,甚至在厕所中相遇也诚惶诚恐。一次,崔公度尾随王安石,假装帮他擦拭衣带上的污垢,见者无不耻笑,而崔公度却毫无羞耻之感。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恬不知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逐渐丰富。在古代,它主要用来形容那些做了坏事却毫无羞耻之心的人。而在现代,这个成语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那些在道德、法律、伦理等方面犯了错误,却依然毫无悔改之意的人。

成语的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恬不知耻”这个成语的用法非常灵活。它可以作为谓语、定语、状语等,用来形容那些不知羞耻的行为或人。例如:“他做了那么多坏事,却恬不知耻地到处炫耀。”

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恬不知耻”的近义词有“厚颜无耻”、“满不在乎”等,而其反义词则是“无地自容”。这些词语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成语体系,使得人们在表达时能够更加精准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成语的启示

成语“恬不知耻”不仅是对那些不知羞耻之人的批判,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它提醒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总之,“恬不知耻”这个成语,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用法,成为了汉语成语中的经典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