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处不易》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得来很不容易。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故事背景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在外,历经磨难,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在流亡期间,重耳曾在楚国受到了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对重耳说:“你将来回国即位后,如果有机会报答我,希望你能用晋国的土地来报答我。”
重耳回答说:“我如果能够回国即位,愿意用晋国的土地来报答您。但如果晋楚两国交战,我会退避三舍(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一舍为三十里),以示对您的尊敬。如果退避三舍之后,您仍然要进攻晋国,那么我将只能全力以赴,与您决一死战。”
后来,晋文公即位后,晋楚两国果然爆发了战争。晋文公在战争中实践了当初的诺言,退避三舍,以示对楚成王的尊敬。最终,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晋文公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这个故事中的“退避三舍”后来被用来形容在战争或竞争中,一方主动退让,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而“来处不易”则用来形容得来很不容易,需要珍惜。
成语“来处不易”的由来与典故
成语“来处不易”源于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用以表达事物成功或财富取得的不易,强调了通过艰苦努力才能获得成果的道理。
朱柏庐的生平与成就
朱柏庐,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其学识渊博,尤其重视人的品德培养。朱柏庐在乡里教授学生,潜心做学问,提倡“读书志在圣贤”的理念。
成语典故的背景故事
朱柏庐的父亲在抵御清军时遇难,他带着母亲和弟妹辗转流离,经历了极大的困苦。清朝统一天下后,朱柏庐无心为官,选择在乡里教授学生,致力于学问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从而形成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含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一口粥、每一口饭都应当想到它们来得不容易。这句话劝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珍惜食物,体现了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和对物质生活的珍惜。
成语的演变与应用
“来处不易”这一成语在近代逐渐流行,其用法多样,既可以作宾语,也可以用于劝诫人。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常被用来表达对成功不易的感慨,以及对物质财富的珍惜。
成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来处不易”的近义词有“来之不易”,而其反义词则是“召之即来”。这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都与“来处不易”有所关联,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成语的语法用法与感情色彩
在语法用法上,“来处不易”属于主谓式结构,常作宾语使用。在感情色彩上,它是一个褒义词,用以赞扬那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人,以及那些珍惜劳动成果的人。
成语的传承与影响
“来处不易”这一成语在传承过程中,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还成为了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提醒着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