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不瞑目》的典故,死不瞑目的由来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1 09:34:52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死不瞑目》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曾跟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征讨武陵蛮时,马援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二岁。马援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功绩和名声非常在意,他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认可和荣誉。他的愿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他最终死不瞑目。

“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临死前心中还有未了的心愿或遗憾,无法安心离去。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对于自己的事业、名声或荣誉的执着和追求,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无法放下。

需要注意的是,“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并不一定含有贬义,它只是客观地描述了人临死前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个成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死不瞑目的由来与典故

“死不瞑目”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凉州豪强军阀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并纵火焚烧洛阳周围数百里,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孙坚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郡县吏,后因军功被提拔为长沙太守。他是一位忠诚正直的官员,对董卓的暴政深恶痛绝。

公元189年,孙坚与袁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在一次与董卓特使李傕的对话中,孙坚愤怒地对李傕说:“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董卓的三族不被消灭,他的头颅不被悬挂示众,那么孙坚即使死了也不会闭上眼睛。

“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人死得遗憾,心中有所牵挂。

在医学上,人死后眼睛通常会因为肌肉松弛而自然闭合。有些人因为某些生理原因,如眼球突出、眼睑肌肉无力等,导致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死不瞑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不瞑目”这个成语逐渐从字面意义演变为一种比喻,用来形容人因为某些原因而感到遗憾、不甘心,即使死后也无法释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死不瞑目”来形容那些因为未能完成某项事业、未能实现某个目标而感到遗憾的人。例如:“他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但最终未能亲眼看到梦想成真,真是死不瞑目。”

成语“死不瞑目”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道德观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死的态度,也体现了对忠诚、正直、勇敢等品质的崇尚。

总之,“死不瞑目”这个成语,源于一个历史故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比喻。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免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