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病相怜》的典故,同病相怜——成语的由来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1 09:12:21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同病相怜》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原文是:“今陛下尊为天子,而兄弟被诛,道路行人,皆为陛下痛心。陛下仁慈,恐高祖子孙无复几在人间也。愿陛下与颍亲亲,同忧共乐,生则世世复为兄弟,死则同穴,上为皇太后,下为高曾亡人尽节。愿陛下深思之。”这个故事讲述了广陵王荆因与其兄伯升被诬陷而被诛杀,荆的妻子吴氏则上书给皇帝,请求与伯升的子女共同生活,以表示对伯升的怀念和同情。皇帝被她的请求所感动,于是同意了她的请求,让她们共同生活,这就是“同病相怜”的典故。

同病相怜——成语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同病相怜”源于古代,用以形容因遭遇相似或痛苦相同而彼此产生同情和怜悯的情感。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典故起源——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关于“同病相怜”的典故,最早见于东汉时期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之间的恩怨情仇。

故事背景——吴越争霸

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邻,两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展开了长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两国百姓都遭受了极大的苦难。

典故内容——同病相怜的体现

故事中,吴国公子光夺取王位后,重用伍子胥,让他掌管军国大事。伍子胥在帮助吴国取得胜利的同时,也深知越国百姓的苦难。在一次与越国使者伯嚭的对话中,伍子胥提到了“同病相怜”这个成语,表达了他对越国百姓的同情之情。

成语内涵——情感共鸣与互助

成语“同病相怜”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共鸣,即因遭遇相似或痛苦相同而产生同情;二是互助,即在同情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同病相怜”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它可以作为谓语、定语使用,用于形容那些因遭遇相似而互相同情、互相帮助的人。

成语近义词与反义词

成语“同病相怜”的近义词有“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等,这些成语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在困境中互相扶持的情感。而其反义词则有“同床异梦”、“幸灾乐祸”等,这些成语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在困境中的冷漠与无情。

成语启示——关爱他人,共度难关

成语“同病相怜”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尤其是在他人遭遇困境时,要伸出援手,共同度过难关。这样的情感共鸣和互助,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基石。

成语“同病相怜”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道德内涵。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让“同病相怜”的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