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鸣狗吠》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逸民传·戴良》中的故事。戴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高士,他非常有才华,但性格高傲,不拘小节。戴良曾经对他的朋友庞公说:“我就像鸿鹄一样,志向高远,而你们就像燕雀一样,只能在小范围内活动。”后来,戴良去见郭林宗,郭林宗对他说:“从前孟轲去见杨朱,回来后三天没有说话,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比不上杨朱。现在你见到我后,没有感到惭愧,反而扬扬自得,这难道是因为你真的超过了我吗?”戴良听后,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变得更加谦虚。
“驴鸣狗吠”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没有价值的声音或言论,类似于“狗吠非主”。在这个典故中,戴良的言论被比作“驴鸣狗吠”,表示他的言论毫无价值,不值得重视。
驴鸣狗吠——成语典故探源
成语“驴鸣狗吠”源于中国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本文将深入挖掘这一成语的起源、含义及其在历史中的演变。
一、成语的起源
成语“驴鸣狗吠”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由庾信在《朝野佥载》中提出。据记载,庾信在阅读温子升的《韩陵山寺碑》后,感慨万分,对北方的文士进行了评价。其中,“驴鸣狗吠”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文坛的景象。
二、成语的含义
成语“驴鸣狗吠”原意是指驴叫狗咬的声音。在成语中,它比喻文字言语拙劣,形容文章或言辞缺乏文采,如同驴叫狗咬一般。这一成语带有贬义色彩,用以批评那些文辞粗俗、缺乏内涵的作品。
三、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驴鸣狗吠”这一成语在历史中逐渐演变,其含义和用法也发生了变化。在唐代,成语“驴鸣狗吠”开始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文章低劣的常用语。宋代以后,成语“驴鸣狗吠”的用法更加多样化,不仅限于形容文章,还可以用来形容言辞、行为等。
四、成语的典故
成语“驴鸣狗吠”的典故与南北朝时期的文坛有关。据《朝野佥载》记载,庾信在评价北方的文士时,以“驴鸣狗吠”来形容那些文辞粗俗、缺乏内涵的作品。这一评价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使得“驴鸣狗吠”这一成语得以流传。
五、成语的运用
这篇文章的文辞驴鸣狗吠,毫无文采可言。
他的演讲驴鸣狗吠,让人难以理解其观点。
这部电影的剧情驴鸣狗吠,毫无新意。
成语“驴鸣狗吠”作为中国古代成语的典范,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坛的风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智慧。通过对这一成语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