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窃狗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小偷小摸的行为。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原文是:“吾闻孔子有言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陛下虽欲兴礼仪,我亦以为非也。夫礼者,所以正身安国也。身正则国治,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婆娑低昂,进退有度,百官让善,民不争利,上下有礼,咸自修庠序之教,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今盗贼并起,何故?皆以陛下不修礼义,正其名分,以致天下大乱。今欲兴礼仪,正名分,此乃陛下之大事,非臣等所能为也。臣请为陛下陈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曾经说过,必须正名。如果名不正,言不顺,事情就办不成。现在的皇帝虽然想要兴礼仪,但我觉得这不是正确的做法。礼仪是用来正身安国的。如果身体正,国家就能治理好。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婆娑低昂,进退有度,百官让善,民不争利,上下有礼,都是因为陛下不修礼义,正其名分,导致天下大乱。现在想要兴礼仪,正名分,这是陛下的大事,不是臣等所能为的。臣请为陛下陈之。
在这段话中,“盗贼并起”被解释为是因为陛下不修礼义,正其名分,以致天下大乱。这里的“盗贼”就是指那些小偷小摸的人,因此“鼠窃狗盗”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用来形容那些小偷小摸的行为。
鼠窃狗盗——成语典故探源
成语“鼠窃狗盗”源于古代,用以形容那些行为卑劣、偷盗行为的人。这个成语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偷盗行为的谴责,也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败坏的厌恶。
一、成语的由来
“鼠窃狗盗”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据记载,孔子在鲁国时,曾遇到一位名叫颜回的学生。颜回为人正直,勤奋好学,孔子非常器重他。颜回却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靠偷盗为生。孔子得知此事后,深感痛心,于是教导颜回:“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即使贫穷,也能坚守道德;而小人一旦贫穷,就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里的“小人穷斯滥矣”便是指那些像老鼠和狗一样偷盗的人。
二、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鼠窃狗盗”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逐渐丰富。在古代,老鼠和狗都是家畜,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鼠和狗有时也会偷盗食物,因此,人们用“鼠窃狗盗”来形容那些偷盗行为的人。到了现代,这个成语已经不再局限于形容偷盗行为,而是泛指那些行为卑劣、道德败坏的人。
三、成语的寓意
“鼠窃狗盗”这个成语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道德都是人们必须坚守的底线。那些像老鼠和狗一样偷盗的人,虽然可能一时得逞,但最终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四、成语的运用
那个贪污腐败的官员,简直就是个“鼠窃狗盗”之徒。
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简直和“鼠窃狗盗”没什么两样。
面对那些“鼠窃狗盗”的行为,我们必须坚决抵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成语“鼠窃狗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偷盗行为的谴责,也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败坏的厌恶。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优良传统,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