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危授命》的典故,见危授命的由来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0 19:40:16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见危授命》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见危授命,见利思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危难时刻,不惜生命去解救;在有利可图时,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它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仁义道德的重视,强调在面临困境时,应当勇于担当,坚守道义,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正义和公平。

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真正的“勇”。孔子回答说,真正的“勇”并不是在危难时刻盲目地冒险,而是在面临危险时,能够冷静地思考,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如果符合,就应当勇敢地去面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见危授命”的精神所在。

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人。它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一时的利益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见危授命的由来与内涵

“见危授命”这一成语,源自《论语·宪问》中的一段对话。孔子在回答子路关于“成人”的问题时,提到了这一理念。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勇敢与担当,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成语的起源

在《论语·宪问》中,子路问孔子:“何为成人?”孔子回答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提到的“卞庄子之勇”,就是“见危授命”的典故来源。

典故的背景

卞庄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勇士,以勇猛著称。据《左传》记载,鲁国与莒国交战,莒国军队势大,鲁国军队节节败退。在危急关头,卞庄子挺身而出,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勇猛无比,最终力挽狂澜,为鲁国赢得了胜利。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了“见危授命”的典型代表。

成语的内涵

“见危授命”这一成语,主要表达了以下几层含义:

勇敢面对危险:在危难时刻,不畏惧,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

无私奉献:为了正义和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忠诚担当:对国家和民族忠诚,勇于承担责任,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成语的传承与发展

“见危授命”这一成语,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从古代的勇士到现代的英雄,无数仁人志士都以这一成语为榜样,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

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英勇的战士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用生命诠释了“见危授命”的伟大精神。在新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见危授命”这一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