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足而立》的典故,重足而立的由来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0 19:33:50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重足而立》是一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它的意思是指因为恐惧而两脚并拢,不敢迈步。这个成语形容恐惧到了极点,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成语的典故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力强盛,其他国家都感到恐惧。有一天,秦国国王问大臣苏秦:“我们秦国强大吗?”苏秦回答说:“秦国强大无比,其他国家都害怕得不敢迈步,连脚都并拢了。”从此,人们就用“重足而立”来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重足而立的由来与演变

“重足而立”这一成语,源自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它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极度恐惧中的状态,不敢迈步,形容恐惧至极。

成语出处

成语“重足而立”最早见于贾谊的《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这句话描述了当时天下之士对某件事情的恐惧和敬畏之情。

成语释义

“重足而立”的字面意思是迭足而立,不敢迈步。这里的“重足”指的是迭足,即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向前迈出一步。整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因为恐惧而变得非常谨慎,不敢轻易行动。

成语典故

关于“重足而立”的典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汉朝时期,张汤因改定刑律法令而做了廷尉,太子洗马汲黯对他十分不满。他认为张汤不努力去降低犯罪,使人们生活富足,而是陷人于罪。如果这样下去,将使天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因此,汲黯被外放为淮阴郡太守。

成语用法

1.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们都重足而立,不敢轻易外出。

2. 在那个恐怖的夜晚,整个村庄的人都重足而立,不敢入睡。

成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足而立”这一成语逐渐从最初的形容恐惧的状态,演变为形容人们在面对某些令人敬畏或令人恐惧的事物时的谨慎态度。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描述人们面对权威或危险时的心理状态时。

成语文化内涵

成语“重足而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恐惧和敬畏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谨慎态度。在当今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谨慎,避免因恐惧而失去理智。

总之,“重足而立”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流传至今,已成为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揭示了古代人们对恐惧和敬畏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面对困境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