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口牛后》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韩策一》。故事中,苏秦游说韩国的韩宣王,韩宣王对苏秦说:“我听人家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现在大王您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东面有强大的齐国,南面有魏国,北面有赵国,国家四面受敌,大王您想听我为您出谋划策吗?”苏秦回答:“天下各国没有比韩国更强大的,韩国土地广阔,兵士众多,天下各国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韩国,大王您却说出这种话,我私下里认为大王您是自贬身份了。当今大王您拥有强大的国家,却贬低自己的身份,我私下里认为大王您这是在自损名声。”苏秦继续游说,最终韩宣王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这个典故比喻宁愿在局面较小的地方做领袖,也不愿在局面较大的地方做追随者。苏秦通过这个典故,劝说韩宣王要自尊自强,不要自贬身份,从而维护韩国的尊严和利益。
鸡口牛后——战国时期的智慧抉择
成语“鸡口牛后”源于战国时期,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哲理。这个成语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也揭示了人们对于自主与从属、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
一、成语的起源
成语“鸡口牛后”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韩策》。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苏秦曾十次上书秦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纵横学,即鼓动秦国与其他六国建立友好联盟,然后再各个击破。秦惠文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二、苏秦的转变
苏秦在秦王面前碰壁后,垂头丧气回到家乡。家人对他的失望和冷漠让他深感羞愧。后来,苏秦改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决定采用合纵的方法,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与此同时,另一个纵横家张仪仍在四处游说连横学说,鼓动六国聚集在秦国周围。
三、鸡口牛后的典故
在韩国,张仪向韩王施压,说:“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苏秦到了韩国后,对韩王说:“韩国领土辽阔,地势险要,为什么要向秦国屈服呢?如果韩国屈服了,秦国一定会今年要一块土地,明年要一块土地,韩国国土毕竟有限,秦国的贪欲却无止境。有人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韩国跟秦国连横,那就做了牛屁股。连我也为会你感到耻辱的。”韩王听了以后认为苏秦说的有道理,说:“我死也不会向秦国屈服!”
四、成语的含义
成语“鸡口牛后”的意思是: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即使是在小范围内也要保持自主,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大而全。
五、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成语“鸡口牛后”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职场、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有时候,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我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成为他人手中的棋子。而“鸡口牛后”则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成语“鸡口牛后”源于战国时期,历经千年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保持自主,追求真正的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