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砂转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风势很大,能够把砂石吹得滚动起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风势猛烈,或者形容形势变化剧烈,形势急转直下。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六年》。原文是:“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夏,齐伐宋,宋师败绩,获公弟目夷。秋,七月,公至自会。范师出,宋公不告。九月,公薨于娄林。声姜以公命,与师哭诸宫,如丧考妣。丙申,公薨。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其大夫曰:‘与诸乎?’曰:‘岁将饥矣,请举之。’于是乎输粟于晋,秦于是乎始有轸。宋人因大丧,故出兵。君子曰:‘飞砂转石,因风而动。’”
在这个典故中,宋国因为大丧,出兵与齐国作战,结果宋军大败。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由于风势猛烈,砂石被风吹得滚动起来,导致宋军战败。因此,后来人们用“飞砂转石”来形容风势猛烈,或者形容形势变化剧烈,形势急转直下。
飞沙转石的成语典故
成语“飞沙转石”源于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成语的起源、含义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一、成语的起源
“飞沙转石”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志·陆凯陆胤传》。原文描述了苍梧、南海地区每年都会遭受风瘴之害,其中“风则折木,飞砂转石”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风力之猛烈。
二、成语的含义
成语“飞沙转石”中的“飞”指的是使沙土飞扬,“转”指的是随风滚动。整个成语用来形容风力极大,沙土飞扬,石块滚动的景象。在文学作品中,它常与“天昏地暗”等词语连用,以形容恶劣的自然环境或形容战争、动荡等社会现象的激烈程度。
三、成语的故事背景
在《三国志》的故事中,东吴御史陆胤在鲁王孙霸与太子的斗争中幸存下来。永安元年,陆胤被封为都亭侯。他在交州任职期间,南海和苍梧地区每年都会发生瘟疫和暴风,风势猛烈,飞沙转石,使得飞鸟都难以生存。陆胤上任后,通过治理,使得暴风和瘟疫得以控制,百姓安居乐业。
四、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飞沙转石”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精神。
五、成语的演变与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变,“飞沙转石”这一成语逐渐从单纯的描述自然现象的词语,演变为具有广泛寓意的成语。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成为表达强烈情感和深刻哲理的重要手段。
六、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成语“飞沙转石”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常被用来形容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如沙尘暴、台风等。同时,它也被用来比喻社会动荡、政治斗争等激烈的现象。
成语“飞沙转石”作为中国古代成语的瑰宝,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对这一成语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