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屈不挠》的典故,不屈不挠——汉成帝时期王商的坚守与抗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0 19:11:28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屈不挠》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赵盾的人。赵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他为人正直,深受晋国国君的信任。赵盾的政敌却不断陷害他,试图将他排挤出朝廷。在一次政变中,赵盾被迫逃离晋国,流亡他乡。

在流亡期间,赵盾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回到晋国,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赵盾终于回到了晋国,重新担任了重要职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因此,“不屈不挠”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服、坚持到底的人。

不屈不挠——汉成帝时期王商的坚守与抗争

成语“不屈不挠”源于中国古代汉成帝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讲述的是丞相王商在面对谣言和压力时,坚守原则,不屈不挠的精神。

背景介绍

汉成帝时期,京城长安城忽然传言将有洪水吞没整个城市。一时间,城内百姓惊慌失措,纷纷扶老携幼逃命。宫中得知此事后,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

谣言与恐慌

消息传到宫中,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他劝成帝和太后躲到船上准备撤离。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认为应当立即撤离以保安全。

王商的坚持

在这关键时刻,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这一定是谣言。王商认为,在这个关键时刻,轻易撤离只会加剧人心慌乱,不利于稳定局势。最终,汉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没有撤离。

谣言不攻自破

过了一段时间,城里并没有出现大水,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逐渐恢复了。经过调查,证实了确实是传言失实。汉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坚守岗位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商的困境

王商的坚持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王凤心怀不满,认为王商使他下不了台。于是,他勾结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王商的品格

尽管王商被罢免了职务,但他的品格却得到了《汉书》作者班固的高度评价。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称他为“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挠”。这样的评价,是对王商坚守原则、不屈不挠精神的最好诠释。

成语的传承

成语“不屈不挠”由此而来,它不仅代表了王商的品格,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都秉承着这种精神,面对压力和困难,始终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王商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敢于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成长,最终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