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色俱厉》的典故,声色俱厉——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0 19:07:54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声色俱厉》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说话的声音和神色都非常严厉。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晋国的大臣伯宗。有一天,伯宗上朝回来,他的妻子问他:“你今天在朝廷上有什么事吗?”伯宗回答说:“今天我和大夫们讨论国家大事,我们争论得很激烈,我的声音和神色都显得非常严厉。”他的妻子听了之后,对他说:“我听说,人如果说话声音严厉,就会伤到自己的元气;如果神色严厉,就会伤到自己的精神。你应该要收敛一些,不要总是那么严厉。”伯宗听了妻子的话,心里有所触动,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

后来,伯宗因为得罪了晋国的国君,被罢免了官职。他的妻子对他说:“我早就告诉过你,说话声音和神色都要收敛一些,你为什么不听呢?”伯宗听了妻子的话,心里非常后悔,但他已经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声音和神色都要收敛一些,不要总是那么严厉。因为如果说话声音严厉,就会伤到自己的元气;如果神色严厉,就会伤到自己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那么严厉。

声色俱厉——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声色俱厉”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含义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具体应用。

一、成语的由来

“声色俱厉”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晋书·明帝纪》。故事发生在晋朝时期,明帝司马绍在位时,有一次他召集百官大会,询问大臣温峤关于皇太子的德行。温峤在回答时,不仅声音严厉,脸色也显得非常严肃,仿佛是在表达他对皇太子德行的极度不满。这种态度使得明帝不得不认真对待他的意见,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二、成语的含义

成语“声色俱厉”中的“声”指的是说话时的声音,“色”则是指脸色。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形容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批评或指责他人时的态度,强调其严肃和坚定。

三、成语的应用

在《晋书·明帝纪》中,温峤对皇太子的德行提出批评,他的态度就是“声色俱厉”,最终促使明帝改变了对皇太子的看法。

在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拒绝接受皇帝的任命,理由是父亲的遗训。当唐文宗询问韦温时,他也是以“声色俱厉”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决心,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面对不公正的事情时,也会用“声色俱厉”来形容自己的态度,以表达对不公正的强烈抗议。

四、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声色俱厉”不仅反映了古代官场上的政治斗争,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正义和道德的重视。在古代,官员们往往以“声色俱厉”的态度来维护正义,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抗议。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成语“声色俱厉”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由来、含义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