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是一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原文是:“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晋献公假道伐虢的故事。当时,晋献公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密切,虞国国君是虢国国君的亲戚。晋献公采纳了大臣荀息的建议,先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国国君在晋国使者的一再请求下,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晋国军队通过虞国,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晋国班师回国时,把从虢国掠夺的财物分送给虞国国君。虞国国君大喜,对晋国使者说:“贵国正缺良马,我国这匹千里马送给贵国国君。”
荀息见虞国国君灭虢心切,又献计说:“大王何不赠送良马与宝玉给虞公,再向他借道攻虢?”晋献公依计而行。虞国国君得了良马和宝玉,越发相信晋国,就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的要求。晋国通过虞国,消灭了虢国,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物分赠给虞国国君,虞国国君大喜。
晋国消灭了虢国,晋国的大臣们纷纷向晋献公祝贺。晋献公说:“不可祝贺。虞国国君贪得无厌,我们赠送他良马和宝玉,他高兴得连嘴都合不拢,一定会向我国提出领土要求。到那时,我们再讨伐他,就师出有名了。”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不讨伐他会成为我国的祸害。”于是晋献公又向虞国提出了领土要求。虞国国君认为晋国是个大国,不敢得罪晋国,就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晋国趁机消灭了虞国。
荀息用“唇亡齿寒”的典故,比喻虞国和虢国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他提醒晋献公,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如果晋国灭了虢国,虞国就会感到寒冷,最终也会被晋国所灭。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建议,最终消灭了虞国和虢国。
唇亡齿寒——春秋时期的国家利益与人际关系的深刻寓言
成语“唇亡齿寒”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它不仅揭示了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深刻反映了人际之间利害相关的道理。
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晋国、虢国和虞国是相邻的三个国家,其中晋国实力最强,虢国和虞国则相对较弱。晋献公时期,晋国为了扩张势力,决定消灭虢国。
故事梗概
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但虢国与虞国相邻,晋国必须经过虞国才能到达虢国。晋献公询问手下的大臣荀息如何才能顺利通过虞国。荀息建议,可以利用虞国国君贪图小利的弱点,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以此换取虞国的借道。
唇亡齿寒的提出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但心中仍有不舍。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犹豫,便进一步解释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这句话中,荀息巧妙地运用了“唇亡齿寒”的比喻,说明了虞国和虢国之间的紧密关系。
虞国国君的决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晋国的借道请求。虞国大夫宫之奇得知此事后,立刻劝谏国君:“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根本听不进去宫之奇的劝告。
结局与启示
最终,晋国在灭虢国后,也顺理成章地灭亡了虞国。宫之奇为了避免祸及家人,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国家之间、人际之间,利害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如果一方遭遇困境,另一方也难以独善其身。
成语的流传与影响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流传,成为形容国家、人际之间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的经典比喻。它提醒人们,在处理国家关系、人际交往时,要充分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依存关系,避免因小失大,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春秋时期的“唇亡齿寒”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一部深刻的人生寓言。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国家利益时,要善于分析、权衡,避免因一时的私利而损害长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