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受过》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晋侯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吾不可以负秦、晋之欢。’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齿寒,虞、虢相救,晋不可伐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之表,晋也。晋既得志于虞,犹假道以伐虢也。夫晋何厌之有?虢亡而虞必从之。’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夏阳以归,献诸襄公,襄公享晋侯,命之宥。三宥,不及大夫。文公饮酌,大夫觞之,襄公以酬酢。重耳起,受爵而酢,曰:‘夫三受爵而酢,古之丧礼也。君,先君之嗣也,大夫,先大夫之嗣也。吾子,先吾子之嗣也。吾敢不承命?’饮毕,以授襄公。襄公降,拜,降,以授重耳。重耳降,拜,授立,不拜。公曰:‘吾可以免于难矣。’乃投璧于河。”
这个故事讲述了晋国和虞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虞国最终被晋国灭亡的经过。其中,“代人受过”指的是晋国为了灭掉虢国,先假道于虞国,然后利用虞国作为跳板,最终灭掉了虢国。虞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晋国的“替罪羊”,替晋国承担了灭虢的责任,这就是“代人受过”的典故。
成语典故——《代人受过》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代人受过”源于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由来与内涵。
一、成语的出处
“代人受过”这个成语最早见于陶菊隐所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在这部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各省系军阀慑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过,曹辊也就不敢一意孤行。”这里的“代人受过”指的是各省军阀不敢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
二、成语的释义
“代人受过”中的“受”指的是承受、担待,“过”则是指过失、过错。因此,“代人受过”的意思就是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保护他人,主动承担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
三、成语的典故
关于“代人受过”的典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唐代,有一位名叫张生的书生,他与崔莺莺相爱,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公开相恋。为了保护崔莺莺,张生让丫鬟红娘代替自己与崔莺莺书信往来,频繁幽会。这一行为最终被老夫人发现,老夫人惩罚了红娘。红娘凭借智慧,最终让张生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故事虽然与“代人受过”的成语含义不完全一致,但它体现了为了保护他人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念。
四、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代人受过”的近义词有“代为受过”,而它的反义词则是“嫁祸于人”。这两个成语都涉及到责任和过错的问题,但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却截然不同。
五、成语的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代人受过”这个成语用作宾语,表示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例如:“他为了保护同事,主动承担了责任,代人受过。”此外,这个成语还可以用作形容词,形容一个人愿意为他人承担过错。
六、成语的启示
成语“代人受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勇于承担责任。当我们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宽容,不要因为别人的过错而迁怒于他们,更不要将过错嫁祸于人。
成语“代人受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由来与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