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向迩”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ù kě xiàng ěr”,意思是不可接近。这个成语出自《尚书·盘庚上》,原文是“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具体典故来源于商朝时期,盘庚上台后决定将都城从奄迁往殷,但许多王公大臣对此强烈反对,并在私下议论纷纷。盘庚对此十分生气,就召集他们当面训斥,指责他们互相勾结,用没有根据的胡言乱语来吓唬和阻挠迁都。盘庚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来比喻他们的反对如同大火燎原,虽然不可接近,但最终是可以被扑灭的。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让人难以接近。例如,丰子恺在《艺术的逃难》中描述他一大早到车站找车,但见车站内仓皇、拥挤、混乱之状,形容这种状况“不可向迩,废然而返”
不可向迩——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不可向迩”源于中国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一段深刻的历史故事。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成语起源
“不可向迩”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尚书·盘庚上》。在古代汉语中,“迩”意为“近”,“不可向迩”即表示“不可接近”。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商朝时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密切相关。
故事背景
商朝时期,盘庚继位后,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决定迁都到殷。这一决策遭到了王公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迁都将会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私下议论纷纷,试图阻止盘庚的决策。
盘庚的愤怒
面对王公大臣们的反对,盘庚十分生气。他意识到这些大臣们是在互相勾结,用没有根据的胡言乱语来吓唬和煽动民众。于是,盘庚召集他们当面训斥,说:“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这句话意味着,就像火焰在原野上燃烧,虽然无法接近,但仍然可以扑灭。盘庚以此比喻,表示他决心坚定,即使面临困难,也要坚持迁都的决定。
成语的流传
盘庚的坚定态度最终得到了实现,迁都到殷的决定得以实施。而“不可向迩”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下来,成为形容事物或人难以接近的常用语。
成语的象征意义
“不可向迩”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它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在古代,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坚定信念、不畏艰难的人。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不可向迩”这个成语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用来形容那些难以接近的事物,还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坚定信念、不易被说服的人。例如,在商业谈判中,如果对方的态度强硬,难以接近,就可以用“不可向迩”来形容。
成语“不可向迩”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象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