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名将,年轻时在官府做抄写工作。他每天都要抄写大量的文件,非常辛苦。有一天,他突然感到厌倦,于是扔掉笔,感叹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意思是说,大丈夫如果没有别的志向和谋略,也应该像傅介子和张骞那样在异域立功,争取封侯,怎么能够长久地从事抄写工作呢?
于是,班超决定投笔从戎,即放下笔去从军。他后来加入了军队,经历了多次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被封为定远侯。班超的这段经历,后来被用来形容有志向的人放下文职工作,去从军立功。
投笔从戎——班超的壮志豪情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源于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的故事,它不仅体现了班超的豪情壮志,也成为了后世文人从军报国的象征。
一、班超的出身与志向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著名的史学家,哥哥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班超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历史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班超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名文人。他有着更加远大的志向,那就是为国家效力,立功异域。这种志向在他的心中逐渐生根发芽,最终促使他做出了投笔从戎的决定。
二、投笔从戎的由来
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并不甘心在这种乏味的工作中度过一生。有一天,他在抄写文件时,突然感到厌倦和无聊,于是站起来,丢下手中的笔,感慨地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这句话表达了他放弃文学事业,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决心。从此,“投笔从戎”这个成语便诞生了,它成为了文人从军,放弃文学事业,从事武备,为国效力的代名词。
三、班超的军事生涯
公元73年,班超被任命为参军,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屡立战功。后来,他建议与西域各国来往,共同对付匈奴,得到了朝廷的采纳。
公元94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开始了他在西域的三十多年外交生涯。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成功维护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和平关系,同时也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四、投笔从戎的启示
投笔从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班超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职业,都要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不仅代表了班超的豪情壮志,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