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狐悲”是一个成语,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原句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感到悲伤,也用来形容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况。
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古代越国和吴国的争霸有关。越王勾践在战败后被迫向吴王夫差投降,成为吴国的奴隶。在越国被吴国征服后,勾践的谋臣范蠡和文种等人都被吴王夫差所杀害。范蠡在临死前对文种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意味着,当敌人被打败后,那些曾经帮助打败敌人的谋臣和将领就会成为牺牲品。
后来,“兔死狐悲”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在某种情况下,当某个人或某个团体遭遇不幸或失败时,那些曾经与他们有相同遭遇或利益的人也会感到悲伤或同情。
兔死狐悲——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兔死狐悲”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它不仅富含深刻的寓意,而且生动地描绘了同病相怜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
成语“兔死狐悲”最早见于《宋史·李全传》。据传,南宋时期,山东农民在金朝统治下纷纷起义,其中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红袄军声势浩大。杨安儿牺牲后,其妹杨妙真继续领导起义军,并与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李全后来野心勃勃,公元1227年4月被蒙古军包围,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杨妙真派人去争取夏全,希望他能与起义军团结一致。在争取夏全的过程中,杨妙真用了一个比喻:“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意思是说,狐狸死了,兔子会感到悲伤;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夏全能独自生存吗?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兔死狐悲”,用来形容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
关于“兔死狐悲”的故事,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版本。故事讲述了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在森林中结为好友,共同对抗猎人。一天,它们在田野里游玩时,突然遭遇猎人。兔子被猎人射死,狐狸侥幸逃脱。猎人离开后,狐狸跑到兔子身边哭泣。一位路人路过,看到狐狸哭泣,便问其原因。狐狸回答说,它们都是猎人捕猎的对象,曾经约定共同对抗敌人,如今兔子不幸遇难,狐狸感到悲伤。
成语“兔死狐悲”寓意着同病相怜、共患难的情感。它告诉我们,在困境中,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对同类的遭遇产生同情。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
1. 我们室友的这次意外让我们全班同学都兔死狐悲。
2.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看到曾经的竞争对手遭遇困境,我也感到兔死狐悲。
成语“兔死狐悲”源于历史故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汉语中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同类的关爱,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团结一致。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多运用这个成语,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