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贞不屈”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jiān zhēn bù qū,意思是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这个成语的典故和出处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历史事件和文献:
1. 《荀子·法行》:其中提到“坚强而不屈,义也。”,强调了坚定不屈的义理。
2. 《后汉书·王龚传》:记载了王龚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3. 明朝末年史可法的故事: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时,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劝降史可法,但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后,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最终慷慨就义。
4. 李大钊的故事:在一二〇年一月,李大钊因从事爱国斗争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大义凛然,领导其他难友与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敌人对他严刑拷打,甚至把竹签钉入他的指甲缝里,还扳去他的全部指甲,李大钊几度昏迷,但始终坚贞不屈。
这些故事和文献共同构成了“坚贞不屈”这一成语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表达了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人们应保持坚定和尊严,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