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胡之痛》是一句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四年》。原文是:“郑伯克段于鄢,公孙子都怒,曰:‘若之何其使公子突欲之?’”这句话的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弟弟共叔段,共叔段失败后逃亡。当时,郑国的公孙子都对此非常愤怒,认为郑庄公不应该让公子突(即共叔段)有逃亡的机会。
后来,这句话被引申为“龙胡之痛”,用来形容人对于亲近的人或事物遭受不幸或失败时的痛心疾首。这个成语中的“龙胡”是指龙须,因为龙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秘生物,龙须被认为是珍贵的物品。因此,“龙胡之痛”也用来形容人对于珍贵物品或亲近的人遭受损失或失败时的痛心。
总之,《龙胡之痛》这个成语源于《左传·宣公四年》,用来形容人对于亲近的人或事物遭受不幸或失败时的痛心疾首。
龙胡之痛——丧亲之痛的成语典故
龙胡之痛,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段关于亲情、哀思和民族记忆的深刻故事。
成语起源——黄帝铸鼎遇龙
成语“龙胡之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书·郊祀志上》中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黄帝在首山采铜,于荆山下铸成九鼎。鼎成之后,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骑上龙背,群臣后宫随从其后,龙腾空而上。百姓仰望黄帝升天,纷纷抱弓与龙髯哭泣,这一幕成为了“龙胡之痛”的由来。
成语含义——丧亲之痛的象征
在古代,龙被视为神兽,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而“龙胡之痛”中的“痛”字,则表达了丧亲之痛的深切情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失去亲人后的悲痛心情,如同龙髯被百姓抱住,无法离去,象征着无尽的哀伤。
成语故事——黄帝与龙的传说
关于“龙胡之痛”的故事,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相传,黄帝在铸鼎的过程中,得到了一条龙的庇佑。这条龙不仅帮助黄帝铸成了九鼎,还在黄帝升天时,化作龙形,陪伴黄帝飞升。而百姓们则因为失去了龙的陪伴,感到无比悲痛,纷纷抱住龙髯哭泣,这一幕成为了“龙胡之痛”的象征。
成语影响——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
“龙胡之痛”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个表达丧亲之痛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共鸣的体现。在古代文学、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这个成语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情感表达的延伸
在现代,虽然“龙胡之痛”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不如古代,但它依然在特定的语境中发挥着情感表达的作用。在亲人离世、失去重要他人等场合,人们常常会用“龙胡之痛”来表达内心的悲痛和哀伤,这种情感共鸣跨越了时空,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语言。
总之,“龙胡之痛”这个成语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记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段关于亲情、哀思和民族记忆的深刻故事。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成语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