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夫日志

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古时候没有钟表,古人打更的更夫是依靠什么知道时辰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3 01:33:29 浏览6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我的老家是河北沧州的。记忆中“打更人”都说是打更(读音:经)的。

在我的记忆里,临近解放时,村里有一孤寡老人,每年入冬后都要为全村打更。村里人给他点粮食,即是工钱也有救济的意思。解放初期有民兵巡逻,打更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更人的工具是“梆子”和“提灯”。“梆子”和走街卖豆腐的差不多。“提灯”俗称“气死风”,是煤油灯上面带玻璃罩的一种灯。过去船家夜间经常挂在桅杆上,又叫桅灯。

打更是为了报时辰 ,但是在农村,更多是防火防盗。因为冬天农民没什么事干,时间观念不强。倒是场院储存的烧柴和喂牲口的饲草最怕失火。打更人的梆子声响,对小偷也是警钟。

有人问一更是多少时间,大概是两小时。晚8~10点为一更 ;10~12点为二更;12~2点为三更,三更最活跃,拧门撬锁的,翻墙偷情的都在三更。

古时候没有钟表,古人打更的更夫是依靠什么知道时辰的

古人言: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是一句在古装剧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台词。这句话代表了一个古代的特殊职业,这种人在古代被叫做更夫。更夫是古代专职夜间巡逻,同时兼任报时的人。晚上七点打“落更”,“二更”为晚上九点,“三更”为晚上十一点,“四更”为凌晨一点,“五更”为凌晨三点。

最确切记载,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古时候没有钟表,古人打更的更夫是依靠什么知道时辰的?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其中的“鼓角”、 “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其实,古人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也有着自己的计时仪器,除了通过沙漏、燃香(古时的计时工具大多是线香。古时指“一炷香“的时间也就是两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三十分钟)等来计时,古人还发明了日晷、漏刻、水运浑动仪、水运仪象台等。这些计时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为古人提供更为准确的时间,也是后来钟表的雏形。

日晷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为什么“光阴”能用“寸”量呢?这里的光阴用寸来计量,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仪器 ——日晷。

日晷是我国历史最久远、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天文仪器。公元前1300到前1027年,在中国殷商时期就已经有日晷的使用记载了。而日晷又分为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一般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常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垂直于晷面。

日晷需在阳光下使用,晷针的日影指向晷盘的哪一位置,便可知道是哪一时刻。遇上有风雨的日子,日晷就不方便使用了。“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影,借指小段的时间。“一寸光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

古代诗文中常出现“寸阴”、“寸晷”、“分阴”等词语。如贾岛的“寸晷不相待,四时互如竞”等。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也是“一寸光阴”的最早出处。

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让我们能体会到古人计时智慧,击鼓声落,画面出现了日晷上书“大荒落,巳正”,《长安十二时辰》与时间赛跑拯救长安安危的故事由此展开。整个故事所需要的“一日”,都发生在十二个时辰里,从天宝三载正月十四的巳正开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结束。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计时器,《周易》中就有记录,它的原理也和日晷一样,利用太阳射影来计时,日晷还是在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算是一家亲了。

圭表中的“表”是指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圭”则是正南正北方向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圭表可以计时还可以用来测定节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劳苦人民的一天最真实的写照,所以掌握节气变化对古代农民来说尤其重要。夏至日行极北,正午时刻表影最短,冬至日行极南,正午时刻表影最长,春分和秋分太阳出没于正东西,正午时刻表影适中,进而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圭表在古代还有一些象征意义,古人崇尚“至信为时”,也就是诚信,作为测量时间的圭表自然是被认为是诚信的表征。作为臣子、妻子都得恪守圭臬法则,“臬”是表的另一个名称。奉行“男子之蘖“和“女子之蘖“,核心就是为人臣,为人妻必须诚信、忠诚。

漏刻

圭表、日晷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立竿见影”的效果来发明出的计时工具。但这两种计时工具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它们需要太阳,一年365天,总不能天天大太阳吧?假如没有了太阳,比如碰上阴雨天、夜晚,日晷、圭表就失去了作用,这时一种突破太阳光限制的计时工具——漏刻应运而生。据记载,西周时候就已经有了漏刻,也称滴漏。所谓“漏”就是壶,可以用来装水也可以泄水,“刻”是记有刻度的箭。它的原理是利用水从漏壶中滴出,水位下降,壶中的箭刻也下降,从而确定时间。

早期都为泄水型漏刻,受水压力的影响较大,水位高时,水滴下落过快,水位低,水滴下滴过慢,造成误差。后期的受水型漏刻以恒定的水量注入漏壶,提高了记录时间的精度。为了能使滴水更加均衡,古人还创造性的采用多级漏壶以来平衡水的流速。

水漏刻的发明是古人克服大自然条件限制的重大进步,但水是一种流体,存在多种形态,受到温度和空气湿度影响,这些参数的改变都会影响记录的精度,白天和夜晚需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来调整。但是刻漏在寒冷的冬天容易结冰,所以也有了用流沙代替水流的刻漏。

浑天仪

在学会运用水流动来计时的基础上,以水作动力的计时器也问世了。相传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就是用水作动力,可以准确记录日出星辰。唐朝的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了第一代水运浑天仪,它可以模仿天体运动,也可测定时间。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浑天仪上装有日、月两个轮环,以水击轮,令其自转,浑象转一周即为一天,日便环转1/365周,仪上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这是一个设计十分精妙的机械,媲美现在的挂钟一样准点报时,简单来说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比西方要早六百年。

有了这么一个开端,后面的发明自然是接踵而来,北宋的苏颂等人发明了水运仪象台,相比水运浑天仪,它的齿轮机构更加复杂,精度也更高,意义最大的是在仪器上装有一擒纵机构——“天衡”,这一机构可以让齿轮由连续运转转为间隔运转,即减少了机械疲劳,又提高了精度,一举两得。

以水作动力的计时装置,虽然水易得,但在冬天夜晚温度很低,水极易结冰,那岂不是这些计时装置都失效了。纵使古人可把几种计时器结合使用,也不至于影响生活,但终究不是长久的办法,这时古人又采用流沙作动力,明代詹希元发明了五轮沙漏,由沙池、斗轮、减速齿轮组和刻度显示器组成。但五轮沙漏易堵塞,后由周述学改进,《明史·天文志》:“厥后周述学病其窍太小,而沙易堙,乃更制为六轮,其五轮悉三十齿,而微裕其窍,运行始与晷协”,成为六轮沙漏。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利用水作动力制造了大明殿灯漏,它可以“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计时工具的发明很大程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是很多现在历法计算的基础。

你认为古代半夜在街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更夫,算公务员吗古代的更夫是个怎样的存在

古代中国的城市兴起之后,更夫就出现了。特别是在唐代的坊市制度下,按照时间开合市场,报时就显得很重要。

而且,城市里为了防止火灾,打更巡查也有必要,宋代的更夫制度就已经常规化。明清时期,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职业人。

但是,更夫属于雇佣性皂役,服务于官府,没有编制,不属于古代的公务员。因为,中国古代的官府吃皇粮的人很少,在一个县城,只有县令,县丞,教谕,县尉等官员属于朝廷官员序列,大部分都是吏员的范畴,是不属于公务员的。

而且,职业更夫可能属于官府雇佣,也有可能是商户合资雇佣,防止火灾,派出更夫夜晚巡查,以免各类事故发生,更夫也有辅助治安的功能。更夫往往一夜打五更,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到了时间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宋代的杨万里 《不寐》诗写道:

深山五鼓鸡吹角,落月一窗鹅打更。

古代的官员犯了罪,或者有的平民受到惩罚,有的就会被罚为打更人:明代若内臣得罪,发南海子常川打更。可见更夫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在社会等级上甚至不如平民。

正所谓听更而知行事,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自然节奏下过着相对简单的生活。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农村打更习俗已传承近千年更夫打更巡逻除了报时防火防盗外,还可赋予哪些新内容

说起这个打更,可能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

打更传说也很多,有说起自古时的道院庙宇之中,有僧或道人值夜巡班而产生。有说起自古代的军中。夜晚守军必有持锣巡更报时防贼敌的。也有说起自朝庭。起自朝庭之说也应在理。

打更可能起自汉唐。但汉时无文献叙述,到了唐时,就有明文正定了。

打更,一夜分六更,正常用五更之说。一更七至九点。二更九至十一点,三更十一至下一点。四更下一点至下三点。五更下三点至五点。六更为五至七点。

古人打更,一般用在皇宫,军中,寺庙院,大城市中和凡带有护城墙的小城和寨子中,一般野外小村落是不存在有更夫的。

打更,更夜人一般为两人一夜,同时值班。更室内点燃更信香,一柱香烧完为一个更次,看香执锣和梆子出更巡查。更夫为一人掂灯笼照明,一人打锣喊话或敲梆。打更规矩前半夜打锣,后半夜敲梆。敲梆是为了尽量不影响众家睡觉。

打更的意义在于报时,防火,防盗。另外还赋予了军队的警惕性,农人的劳作性和商人的生意经。

古代打更前,在大城市中,古入夜时分,便有更夫或专司人员打净街鼓,敲净街锣,乎号民众天将黑了,快快撤离街道回家过夜了。

更夫打更时,各更都有口号。进入一更时,锣声一响,更夫便说:天干物燥,小心烛火。是说睡觉前要关好门窗,火烛吹灭,灶房整理干净等。

打二更鼓时,口喊:各家各户,小心奸夫。也是要求家家闭门落锁,谨防盗贼与不法人员入庄进户。

更打三连响时,更夫口号:家家安睡,鬼怪离户。示意锣鼓梆子声可驱邪避怪。

更梆敲到四声时,四更到了,更夫会喊:各家各户,平安无事咯。

更打五梆时,更夫会喊:天已快明,早睡早起,要马上出工了。

一般情况下,五更梆响,就是催人起床的,农人要下地,学子要阅读,商人要上路,一日之计在于寅吗。寅时不上路不是经商之道,农人收麦全在五鼓,懒人天明下地时,勤快人就割两趟麦子了。所以时间是金钱。更夫更鼓在古代作用之大不言而喻。特别是军队,失去了更夫就等于是失去了军队!

中国历史上的“更夫”是做什么的

更夫是指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的人。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候(时间)。现在只有电影或电视里才有。有的地方有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人与做更夫的工作类似。
打更又叫“出更”,是古代夜间的一种定时报时的做法。

★在解放前,打更还算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一般城市都少有钟表,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更夫通常两人一组,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时两人一搭一档,边走边敲,“笃笃———咣咣”。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两个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时俗称五更天,这时鸡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打更也就成一门古老的职业。

★解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晚上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大大丰富起来,钟表也已得到普及,人们掌握时间比打更可精确多了。自然而然的,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如今“出更”引申为出去上岗值班,已经不只限于晚上出动,但是用在(警察)两人结伴巡逻的情况,依然很贴切。
打更时常说的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
打更是过去年代一种巡夜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