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望云霓》的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如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在这里批评了那些作为人民父母官的人,在行政过程中,却像率领野兽一样对待人民,导致人民饥饿而死。他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那些开始制作俑(古代陪葬用的陶俑或木俑)的人,应该没有后代。因为俑是像人一样制作的,用俑来陪葬,就像对待人一样。孟子借此表达了对那些不顾人民死活,导致人民饥饿而死的人的强烈谴责。
“大旱望云霓”这个典故,就是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来的。它形象地比喻了人民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渴望得到救助的心情。就像大旱时节,人们渴望看到云霓,期待雨水降临一样,人民在饥饿和困苦中,渴望得到救助和帮助。
因此,“大旱望云霓”这个典故,既是对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官员的谴责,也是对人民在困苦中渴望得到救助的生动描绘。
成语典故——《大旱望云霓》
《大旱望云霓》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用以比喻在困境中渴望得到救助或改变。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成语的起源
成语“大旱望云霓”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在这里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人民对于明君的渴望,就像大旱时人们盼望云霓带来雨水一样迫切。
二、典故背景
在战国时期,孟子与齐宣王有一次对话。齐宣王问孟子:“我听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联合来攻打我,我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
三、成语的含义
孟子接着说:“《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
这里的“大旱望云霓”就是比喻人民在困境中对救助的渴望。就像大旱时人们盼望雨水一样,人民渴望得到解救和改变。
四、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旱望云霓”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比喻,用以形容人们在困境中渴望得到帮助或改变的心情。
五、成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大旱望云霓”来形容各种情境。比如,一个失业者在寻找工作时的心情,一个学生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心情,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成语“大旱望云霓”不仅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典故,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它告诉我们,在困境中,我们要保持希望,坚信总有解决问题的那一天。正如大旱时人们盼望云霓带来雨水一样,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