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翼而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东西突然不见了,好像长了翅膀飞走了一样。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东西丢失得非常突然和神秘,或者用来形容消息、谣言等传播得非常快,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三》。故事讲述了秦国宰相张仪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设计陷害楚国,使得楚国的国君和宰相范雎之间产生误会。范雎因此被免职,而张仪则趁机掌握了楚国的政治大权。范雎在失势后,为了挽回自己的地位,他设计了一个计策,让张仪的宝物“不翼而飞”,以此来陷害张仪。最终,张仪被逼无奈,只能向范雎求饶,范雎才将宝物归还给他。
这个故事中,“不翼而飞”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宝物突然丢失的情景,后来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一个形容东西突然丢失的成语。同时,这个故事也揭示了政治斗争中的尔虞我诈和权谋诡计,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不翼而飞——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成语“不翼而飞”源于古代,其含义丰富,既可指物品突然消失,也可比喻消息传播迅速。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成语的由来、演变及其背后的故事。
成语的起源——从《管子·戒》到《战国策·秦策三》
成语“不翼而飞”最早见于《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这里的“翼”指的是翅膀,而“飞”则比喻声音的传播。后来,在《战国策·秦策三》中,这一成语被进一步阐释。
典故故事——战国时期的智慧交锋
《战国策·秦策三》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不翼而飞”的故事。战国时期,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但久攻不下。此时,一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建议犒赏部下以鼓舞士气。王稽起初不愿采纳,但庄通过比喻和道理说服了他。王稽最终没有听取庄的建议,导致秦军发生叛乱,王稽也因此被秦王处死。
成语的演变——从字面到引申
成语“不翼而飞”最初仅指声音的传播,后来逐渐引申为物品的突然消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不翼而飞”来形容一些物品或消息的神秘消失。此外,这一成语还常用于比喻事情传播迅速,如“消息不翼而飞”。
成语的用法与相近词
成语“不翼而飞”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形容物品无故遗失或消息传播迅速。其相近词有“不胫而走”和“不知去向”,而反义词则是“原封不动”和“失而复得”。
成语的寓意与启示
成语“不翼而飞”寓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料,提醒我们要关注周围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同时,这一成语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声音和消息传播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成语“不翼而飞”作为汉语成语中的一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通过对这一成语的探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其由来和演变,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