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谋善断》的典故,成语典故——《好谋善断》的由来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9 16:58:24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好谋善断》的典故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开元四年》,主要描述的是唐玄宗时期姚崇的治国策略。当时,唐玄宗询问姚崇如何治理国家,姚崇回答道:“陛下若能以仁恕待人,以诚信治国,不贪图小利,不纵容邪恶,任用贤能,接受忠言,杜绝谗言,采纳臣的建议,国家自然能够治理得好。”唐玄宗对此表示赞同,并称赞姚崇“好谋善断”,意思是姚崇的计谋高明,决策果断。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具有高明的计谋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像姚崇一样,具备好谋善断的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成功。

成语典故——《好谋善断》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好谋善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它不仅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更是一种领导力的象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一、成语的起源

“好谋善断”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晋代文学家陆机的《辨亡论》。在这部作品中,陆机用“好谋善断”来形容那些具有卓越智慧和决策能力的人。成语中的“好谋”指的是善于谋划,而“善断”则是指善于决断。

二、典故的背景

要理解“好谋善断”的典故,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三国时期的历史。当时,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争夺天下,其中孙权在江东建立了吴国。孙权在位期间,以其多谋善断而著称。

三、典故的故事

在三国时期,孙权面临曹操的强大压力,他需要做出一系列决策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次,曹操派使者前来劝降,孙权面临是否投降的抉择。此时,他的谋士们纷纷提出不同的意见。孙权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决定联刘抗曹。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联手,凭借多谋善断的策略,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孙权“好谋善断”的领导风范。

四、成语的内涵

“好谋善断”这个成语蕴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智慧:善于谋划,能够从全局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2. 决断力: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3. 领导力:具备领导团队、引领事业发展的能力。

五、成语的应用

1. 在政治领域,一个领导者需要具备好谋善断的能力,以便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2. 在商业领域,一个企业家需要善于谋划,同时具备果断的决策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在个人生活中,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也需要具备好谋善断的能力,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总之,“好谋善断”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更是一种领导力的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能够“好谋善断”的人往往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