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锲而不舍》的典故,成语典故《锲而不舍》的起源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9 16:43:25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锲而不舍》的典故出自《荀子·劝学》。原文如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比喻学习或工作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锲而不舍”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

成语典故《锲而不舍》的起源与内涵

成语“锲而不舍”源于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荀况的著作《荀子·劝学》。这个成语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成语的由来

成语“锲而不舍”的字面意思是“雕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不轻易放弃。据《荀子·劝学》记载,荀子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来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意思是说,如果雕刻时半途而废,即使是朽木也无法折断;但如果坚持不懈,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被雕刻穿。

成语的典故故事

关于“锲而不舍”的典故,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两位朋友,子虚和乌有。一天,乌有看到蚯蚓和蚂蚁在努力挖掘洞穴,便向子虚请教其中的道理。子虚告诉乌有,蚂蚁和蚯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们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内涵。

成语的哲学思想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定胜天。他主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在《劝学》中,荀子用“锲而不舍”的比喻,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成语的教育意义

在教育方面,荀子认为,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劝学》中,他提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要超越老师,后人要胜过前人。而“锲而不舍”的成语,正是鼓励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成语“锲而不舍”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需要我们具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最终取得成功。

成语的运用与影响

成语“锲而不舍”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在各个领域,如教育、科技、体育等,都涌现出了许多“锲而不舍”的典范人物,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总之,成语“锲而不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激励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