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居王后”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唐朝时期。当时文坛上有四位非常著名的诗人,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被誉为“初唐四杰”。这四人以诗词著称,被天下人称为“王、杨、卢、骆”。
杨炯在知道这个排名后,感慨地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对自己排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同时对自己排在王勃之后感到耻辱。后来,“耻居王后”这个成语便用来形容在文名上耻于处在不及自己的人之后,表达了一个人在才华或成就上不甘人后的志气
成语典故——《耻居王后》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耻居王后”源于唐代文学家杨炯的一段感慨,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文坛的盛况,也体现了杨炯谦逊的品格和崇高的文学追求。
初唐四杰与“王、杨、卢、骆”的排列
在唐代,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当时文坛上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最为出名,被誉为“初唐四杰”。他们以诗词著称,人们按照“王、杨、卢、骆”的次序排列,这种排列方式在当时文坛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杨炯的谦逊与“耻居王后”的由来
杨炯在得知自己被排在“王、杨、卢、骆”的次序之后,深感愧意。他认为自己在文学成就上愧在卢照邻之前,因此对这种排列表示不满,并说出了“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名言。这句话后来被广泛传颂,成为“耻居王后”这一成语的由来。
“耻居王后”的内涵与影响
成语“耻居王后”的内涵是指在某一方面,如文学、艺术等,耻于处在不及己者之后。这个成语体现了作者对自身要求的严格和对他人成就的尊重。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广泛用于形容人的志向、品格和追求。
成语“耻居王后”的用法与同韵词
成语“耻居王后”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用于表达人的志向、品格等。它的同韵词有“枉曲直凑”、“钟灵毓秀”等,这些同韵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
成语“耻居王后”的演变与传承
从唐代至今,“耻居王后”这一成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还成为了人们表达谦逊、追求卓越的精神象征。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进取。
成语“耻居王后”的由来与内涵,不仅反映了唐代文坛的盛况,也体现了杨炯等文学家的高尚品格。这一成语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