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捉刀》是一个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篇。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曹操的文士杨修替魏王曹操撰写文章的故事。捉刀,即执笔代写文章,后来引申为代笔的意思。
典故原文如下: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但他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不足以给匈奴使者留下威严的印象,于是让崔季珪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而自己则手持刀剑站在床边。接见结束后,曹操派间谍去询问使者对魏王的印象,使者回答说:“魏王气度非凡,但床边那个拿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得知此事后,担心使者会将真相泄露出去,于是追杀了这个使者。
后来,人们用“代人捉刀”来形容代人写作或代人做某事,而“捉刀人”则指代笔的人。这个典故也常用来形容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为他人做嫁衣的人。
成语典故《代人捉刀》的由来与演变
成语“代人捉刀”源于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揭示了成语背后的深刻含义。
故事背景
在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其中,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威武形象,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接见方式。
捉刀人的出现
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而曹操则扮成武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充当“捉刀人”的角色。
使者评价与成语的诞生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对魏王的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魏王虽然威武,但真正让人敬佩的是那个站在床头提刀的人。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成语“代人捉刀”由此而来。
成语的演变与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代人捉刀”这一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由最初的代人作文扩展到代人做事的范畴。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代替他人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成语结构为偏正式,感情色彩中性。
成语的用法与例句
1. 只要你注册掏点钱,就可以请人捉刀代笔,享受完美服务。
2. 所谓代笔,就是请人捉刀代替自己写字作画,最后落自己的款印以应世。
成语接龙
成语“代人捉刀”可以与其他成语进行接龙,如:
代人捉刀 > 刀山剑林 > 林林总总 > 总总林林 > 林寒涧肃 > 肃然生敬 > 敬老爱幼 > 幼学壮行 > 行家里手 > 手疾眼快 > 快马加鞭 > 鞭长莫及 > 及第成名 > 名公巨人 > 人面兽心 > 心神不宁 > 宁戚叩牛 > 牛头马面 > 面黄肌瘦 > 瘦羊博士 > 士绅名流 > 流风回雪 > 雪泥鸿爪 > 爪牙之士 > 士饱马腾 > 腾云驾雾 > 雾惨云愁 > 愁云惨雾 > 雾阁云窗 > 窗明几净 > 净几明窗 > 窗外有耳 > 耳熏目染 > 染苍染黄 > 黄衣使者 > 者也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