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若无人》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马援的将军。马援性格刚毅,为人正直,深受士兵的爱戴。有一次,他在行军途中,遇到了一位名叫梁松的官员。梁松是当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梁冀的儿子,地位显赫,平日里傲慢无礼。
当时,马援正在路上,没有下马,而是继续前行。梁松看到马援没有下马迎接他,感到非常不满,认为马援对他不够尊重。于是,梁松向皇帝上奏,控告马援不尊重官员,目无尊长。皇帝了解马援的为人,知道他并非有意冒犯,于是没有责怪马援。
后来,人们用“旁若无人”来形容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自信,好像没有其他人存在一样。这个成语有时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特定场合下表现得非常镇定自若,不受外界干扰。
旁若无人——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旁若无人”这一成语,便源自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生动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成语溯源
“旁若无人”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态度自然从容,甚至显得高傲、目中无人。其出处可追溯至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与高渐离
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他来自卫国,以击剑和读书闻名。荆轲性格独特,行为举止与众不同,他不仅擅长剑术,还饱读诗书,成为当时侠士中的佼佼者。
燕市饮酒
荆轲到了燕国后,结识了隐居卖狗肉的高渐离。两人志趣相投,常常在燕市上饮酒畅谈。高渐离不仅是一名勇士,还擅长演奏一种名为“筑”的古乐器。他们在酒兴之下,常常引吭高歌,旁若无人。
闹市中的歌声
一次,荆轲和高渐离在燕市上饮酒,酒至八、九成时,他们来到了闹市中央。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乐声放声高歌。歌声激昂,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他们对此视若无睹,继续放声歌唱,甚至唱到悲切慷慨之处,相对而泣,旁若无人。
旁若无人的气概
这种旁若无人的气概,让荆轲受到了燕太子丹的赏识。太子丹认为荆轲具有非凡的胆识和豪迈的气度,于是委以重任,让他带着燕国地图前往咸阳刺杀秦王。公元前222年,荆轲带着匕首和燕国地图,踏上了刺杀秦王的征程。
成语的演变
“旁若无人”这一成语,在后世逐渐演变为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态度自然从容,甚至显得高傲、目中无人。它既可以是赞美,也可以是批评,但无论如何,都体现了成语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成语“旁若无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荆轲的豪迈气概,也反映了战国时期侠士的风采。如今,这一成语仍被广泛使用,提醒着我们,在追求个人理想和信念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从容的态度,即使面对旁人的目光,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