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壁上观》的典故,作壁上观——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8 21:03:56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壁上观》的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置身事外,在旁不协助任何一方。具体的故事背景是: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昏庸无道,陈胜、吴广等起义军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当时,项羽和刘邦是起义军中的两支重要力量。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与秦军主力展开激战,形势非常危急。刘邦则带领一支军队驻扎在巨鹿附近,但他没有直接参与战斗,而是选择作壁上观。

项羽率领的起义军英勇善战,最终大败秦军,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而刘邦则趁项羽与秦军激战之机,率军攻占了秦朝的首都咸阳,最终建立了汉朝。

“作壁上观”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刘邦在巨鹿之战中置身事外,没有参与战斗,而是静观其变。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人们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只是旁观。

作壁上观——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作壁上观,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成语起源

作壁上观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据《史记》记载,成语的典故发生在秦朝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项羽与叔父项梁不堪忍受这种局面,起兵反秦,并推举楚怀王之孙为楚王,以楚地为根据地,开始了反秦的斗争。

二、历史背景

在项羽起兵反秦的过程中,赵、魏、燕、韩等诸侯国也纷纷响应,与楚王结盟反秦。项梁率军接连取胜,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将章邯统领大军镇压。在定陶一战中,楚军大败,项梁战死。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

三、成语典故

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楚王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率师援赵。宋义却力图避开秦军锋芒,保存实力,导致楚军开抵安阳后,竟一驻四十六天,只等着秦赵两败俱伤时才出击。项羽多次催促宋义渡河作战,均被拒绝。在一次争吵中,宋义甚至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筹谋划策,你则不如我。”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并报告楚王。楚王命项羽为主将。

四、成语演变

项羽率军渡过漳水,破釜沉舟,最终大败秦军。在楚军攻击秦军时,其他诸侯将领却都作壁上观,置身事外。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五、成语含义

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这个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他人遭遇困境时,袖手旁观、置身事外的消极态度。

六、成语影响

作壁上观这个成语在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戏剧等领域中广泛运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警示人们要关注他人,勇于伸出援手,共同面对困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传统美德。

作壁上观这个成语,源于历史故事,寓意深刻。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关注他人,勇于担当,共同面对困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牢记这个成语,做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