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的典故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令去作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同心又同仇!
“同仇敌忾”一词便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对付共同的敌人。在历史上,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在战争或危机中,人们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的精神。
同仇敌忾——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同仇敌忾”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入侵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强敌时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无畏。
一、成语的起源
“同仇敌忾”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诗经·秦风·无衣》中的“与子同仇”,这里的“同仇”指的是共同对敌。后来,在《左传·文公四年》中,有“诸侯敌王所忾”的记载,这里的“忾”指的是愤怒。综合来看,“同仇敌忾”的意思就是全体一致地痛恨敌人。
二、成语的典故
成语“同仇敌忾”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晋国与楚国交战,晋国国君晋文公为了鼓舞士气,提出了“同仇敌忾”的口号。他告诉士兵们,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对抗敌人,才能取得胜利。这句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最终晋国在晋楚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三、成语的历史意义
成语“同仇敌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团结精神,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民族性格。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句成语更是成为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象征。
四、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同仇敌忾”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敌人。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个人层面,这种团结精神都是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关键。
五、成语的运用
1.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病毒。(作谓语)
2. 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与各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作定语)
3. 面对强敌,我们要发扬同仇敌忾的精神,勇往直前,取得最后的胜利。(作分句)
成语“同仇敌忾”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它所蕴含的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