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豕长蛇》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故事中,楚国的令尹子文(即斗谷于菟)在临死前,他的弟弟子良(即斗椒)问他:“如果你死了,楚国将如何治理?”子文回答道:“我将把国家托付给比我更有才干的人。”子良又问:“那么,你认为谁比你有才干?”子文说:“我的侄子子玉(即斗子玉)。”子良说:“子玉虽然有才,但过于刚愎自用,容易招致灾难。”子文说:“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现在楚国的权臣都是一些像封豕(大猪)和长蛇一样贪婪凶猛的人,如果不让子玉去治理他们,楚国将会陷入更大的混乱。”
后来,子玉果然因为过于刚愎自用,在晋楚之间的战争中惨败,楚国也因此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贪婪凶猛、难以对付的恶势力。
封豕长蛇——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封豕长蛇”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成语起源——《左传》中的记载
“封豕长蛇”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四年》中的记载。当时,吴国为了向中原各国展示其强大的实力,自称为“封豕长蛇”,意指其国力如同贪婪的大猪和残暴的长蛇一般。
成语释义
在成语“封豕长蛇”中,“封豕”指的是大猪,象征着贪婪;“长蛇”则指大蛇,象征着残暴。因此,“封豕长蛇”整体上比喻那些贪婪残暴的人或势力。
成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豕长蛇”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不仅用于形容人,还用于形容各种贪婪残暴的势力。例如,在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卷一行谊》中,就有“罗一峰先生为人不视恶色见一善人,爱之如祥麟威风;见一恶人,恶之如封豕长蛇”的描述。
成语典故
关于“封豕长蛇”的典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春秋时期,吴国为了向中原各国展示其强大的实力,自称为“封豕长蛇”,以示其国力之强。而当时,楚国内乱,吴国趁机出兵伐楚。伍子胥逃到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复兴吴国,并趁楚国内乱时出兵伐楚。伍子胥的原好友申包胥奉楚昭王之命赴秦国求助,在秦哀公面前说吴国是封豕长蛇,一旦占领了楚国就会向北发展,秦哀公出兵援楚。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封豕长蛇”这一成语依然广泛使用。它常用于形容那些贪婪残暴的势力,如贪污腐败的官员、黑恶势力等。例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中提到:“而今而后,所当有利兵坚盾,环卫其身,毋俾封豕长蛇,荐食上国;然此则所以自卫而已,非效侵略者之行,非将以侵略人也。”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封豕长蛇”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贪婪残暴势力的痛恨,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正义和良善的追求。在当今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警惕和抵制各种贪婪残暴的行为。
成语“封豕长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