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令智昏》的典故,利令智昏——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8 18:35:25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利令智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被私利蒙蔽了理智,使得判断和行动都变得盲目和错误。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原文是“鄙谚有之,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这段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贪图小利,不听虞卿的劝告,结果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四十余万士兵被秦军歼灭,邯郸城几乎失守。平原君因为一时的贪利,没有考虑到长远和大局,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要考虑到长远和大局,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利令智昏——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利令智昏”源于古代,用以形容因贪图私利而使理智丧失,做出昏庸之事。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段深刻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赞》

成语“利令智昏”最早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赞》。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为了扩张领土,听信了虞卿的建议,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

故事背景:赵国与韩国的战争

在战国时期,赵国与韩国相邻,两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生战争。赵武灵王听信虞卿的建议,认为韩国的野王地区是战略要地,于是决定攻打韩国。

利令智昏的典故

在战争过程中,赵国的大将白起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地区。赵武灵王却因为贪图更大的利益,听信了虞卿的邪说,继续进攻韩国,导致赵国陷入长平之战,损失了四十余万大军。这场战争使得赵国国力大减,几乎面临灭亡的危险。

成语的寓意

成语“利令智昏”寓意深刻,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贪图私利而丧失理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此为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一时的贪念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历史人物刘义隆的教训

除了赵武灵王的故事,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也是一个典型的“利令智昏”的例子。刘义隆在位期间,曾三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最后一次北伐,因为急于求成,不听老臣宿将的意见,导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下反攻,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成语“利令智昏”依然具有警示意义。在商业、政治等领域,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甚至损害国家利益。这种现象正是“利令智昏”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成语“利令智昏”虽然源于古代,但其寓意却具有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惕贪念的侵蚀,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一时的私欲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