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胫而走》的典故,成语“不胫而走”的由来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18 17:46:02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胫而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事物无需推广,自然就会传播开来,就像没有腿却能跑一样。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景公派遣荀林父带领军队去攻打赤狄的甲氏和留吁两个部落。荀林父带领军队在曲梁设下埋伏,等赤狄的军队经过时,晋军突然发起攻击,赤狄军队大败,甲氏和留吁的首领被俘虏。

晋景公得知战况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去慰劳荀林父和士兵们。慰劳的人带去了晋景公的赏赐,还带来了晋景公的口信。晋景公在口信中说:“这次战争的胜利,是荀林父的功劳,我要重重赏赐他。”

荀林父收到晋景公的口信后,非常感动,立即将口信的内容告诉了士兵们。士兵们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表示要为晋国继续战斗。晋景公的口信像长了腿一样,迅速在士兵们中间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晋景公的赏赐和赞扬。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形容消息传播得非常快,就像没有腿却能跑一样,形成了“不胫而走”这个成语。

成语“不胫而走”的由来与典故

成语“不胫而走”源于中国古代,其含义是指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与典故。

成语“不胫而走”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卷六》,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出游于河,感叹道:“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夫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崑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这个故事中,盍胥用珠玉无足而至的比喻,劝诫晋平公要尊重贤才。这里的“无足而至”即为“不胫而走”的原始含义。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消息、事物等迅速传播的现象。

除了《韩诗外传卷六》中的故事,成语“不胫而走”还有另一个著名的典故。东汉末年,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杀掉。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东吴,是孔融的好友。孔融担心盛孝章被孙策杀害,便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盛孝章的情况,并劝曹操招纳他。信中孔融写道:“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孔融的这封信,实际上是在用“珠玉无胫而自至”的比喻,表达了对盛孝章的推崇和对其才能的认可。而曹操在收到这封信后,也确实对盛孝章产生了兴趣,并最终将其招纳。这个故事使得“不胫而走”这个成语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形容事物迅速传播的常用语。

成语“不胫而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形容消息、谣言、流行趋势等迅速传播的现象。例如:“最近,关于新电影的传闻不胫而走,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观看。”

成语“不胫而走”不仅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故事。它告诉我们,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一个有价值的事物或消息,往往能够迅速地传播开来,影响更多的人。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和传播有价值的事物,让它们“不胫而走”,为社会带来正能量。